唐朝诗人

“唐朝诗人有哪些,唐朝有哪些诗人?唐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唐朝诗人!”

刘沧简介

刘沧(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人。

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

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

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刘沧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

调华原尉,迁龙门令。

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沧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

据 《唐才子传》,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

刘沧所作的《秋日过昭陵》结联云:“那堪独立斜阳里,碧落秋光烟树残。

”在他之前,唐人把唐太宗的陵墓写得这样凄凉的不多。

胡震亨云:“刘沧诗长于怀古,悲而不壮,语带秋意,衰世之音也欤?”(《唐音癸签》卷八)

韩偓简介

韩偓(844─914以后),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

十岁能诗,曾得其姨夫李商隐赞许,称其「皱凤清于老凤声」。

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

始佐河中幕府,累迁左谏议大夫。

天复元年(901),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

黄巢起义军入长安,从昭宗至凤翔,升任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深得昭宗信任,屡欲擢为宰相,均辞谢不受。

偓为人正直,后因不阿附朱温,受排斥贬官。

天祐二年(905),复召为学士,不敢入朝,携家入闽,依闽王王审知而终。

其诗工于七言近体,词彩绮丽,悱恻柔婉。

部分诗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所著《香奁集》多写闺中艳情,有「香奁体」之称。

著有《玉山樵人集》、《香奁集》。

《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韩翃简介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天宝十三年(754)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顾况简介

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

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

晚年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

他是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歌主张与诗风都与元结相似,对白居易有一定影响,而且白居易步入诗坛就是首先得到他的奖掖与提携的。

有《华阳集》传世。

慧能简介

惠能(638年2月27日[二月初八]-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今涿州),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 称禅宗六祖。

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

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

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中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惠能”或“慧能”的均有。

据说六祖本人不识字,但六祖门人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

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

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慧能”当是讹误。

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惠能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惠能,唐贞观十二年生,即公元638~713年8月3日圆寂。

其父原是小官吏,后因过失而被谪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

毕耀简介

毕耀,生卒年待考,唐朝人。

一名毕曜。

官监察御史,与杜甫友善,后流黔中,能诗,见《纪事》二六,《全唐诗》收其诗三首,杜甫与之赠答计有集六《幅侧行赠毕四》、《赠毕四曜》,八《秦州见救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宫兼述索居凡三十韵》等。

徐元杰简介

徐元杰(1196-1246),字仁伯,号梅野,上饶县八都黄塘人,自幼聪慧,才思敏捷。

早从朱熹门人陈文蔚 学,后师事真德秀。

理宗绍定五年(1232)进士,调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嘉熙二年(1238),召为秘书省正字,累迁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

淳祐元年(1241),知南剑州。

丁母忧去官,服除,授侍左郎官,迁将作监。

三年,丞相史嵩之服父丧未满,有诏起复,元杰适轮对,力沮成命,迁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

五年,中毒暴卒(《全宋词》小传),传为嵩之下毒。

官至工部侍郎,谥忠愍。

有文集二十五卷,景定三年(1262)由其子直谅刊于兴化,已佚。

清四车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楳埜集》十二卷。

事见本集卷首赵汝腾序、卷末徐直谅跋,《宋史》卷四二四有传。

元杰自幼颖悟,读书过目不忘,为文落笔辄得奇语。

师学朱熹。

南宋绍定五年进士,累官至大堂寺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擢中书舍人。

为官"远声色,节情欲","直声闻于朝"。

杜范入相,徐元杰上书言事,慷慨陈词,力主排外患,修内政,保境安民。

当时朝政汹汹,奸佞用事。

张潮简介

《全唐诗》中收张潮诗五首,其中《长干行》还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

张潮的几首诗,除了一首《采莲曲》是写采莲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写商妇的思想感情。

从这些诗的内容和形式来看,都不难发现深受南方民歌的影响。

刘采春简介

刘采春,淮甸(今江苏省淮安、淮阴一带)人,一作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

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说她“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可见她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

白敏中简介

白敏中(公元792—861年8月24日),字用晦,祖籍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

唐后期宰相,著名诗人白居易从弟。

白敏中少孤,承学诸兄,唐穆宗长庆(821—824年)初中进士,初由义成节度使李听用为僚属,入朝为右拾遗,改殿中侍御史,后出任邠宁节度副使,因政绩显著,御史中丞高元裕引荐为侍御史,转左司员外郎。

唐武宗素闻白居易大名,欲以重用,宰相李德裕上奏白居易患有脚病,力不胜任,言白敏中文词类居易而器度见识过之。

于是,命白敏中为知制诰,翰林学士。

唐宣宗即位,白敏中为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小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因与李德裕往来密切,又受其引荐,被视为李德裕党。

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遭贬,白敏中为保其官爵,极力排斥诋毁李德裕,受到众人的谴责。

李德裕被贬后,白敏中历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自员外,凡五年十三迁”,真谓官运亨通,但不久就遭到崔铉和郑颢的排挤。

离京充任地方官。

历邠宁、剑南、荆南节度使。

唐懿宗执政后,白敏中重新得到重用,被召还入朝,拜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恢复了宰相职位。

未几又给白敏中加官中书令。

高骈简介

高骈[唐](821-887),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孙。

昭宗(八八九至九O三)时历淮南节度副大使,封渤海郡王。

光启中为毕师铎所杀。

家世禁衞,颇修饰,折节为文学,笔研固非其所事,然字亦不俗。

咸通二年(八六一)张翔所撰唐蹈溪庙记,为其所书。

《唐书本传、集古录》唐末大将。

字千里。

高骈之先世为渤海人﹐迁居幽州(今北京)。

祖崇文,为唐宪宗李纯时名将,世代为禁军将领。

高骈累仕为右神策都虞候。

懿宗初,高骈统兵御党项及吐蕃,授秦州刺史。

咸通七年(866)﹐高骈镇安南,为静海军节度使,曾整治安南至广州江道,沟通交广物资运输。

后入为右金吾大将军,除天平军(今山东东平北)节度使。

僖宗乾符二年(875),移镇西川,在任上刑罚严酷,滥杀无辜,但有干才,他筑成都府砖城,加强防御。

又在境上驻扎重兵,迫南诏修好,几年内蜀地较安。

五年,徙荆南(今湖北江陵)。

当时,王仙芝、黄巢起义军转战江南,朝廷任高骈为镇海军(今江苏镇江)节度使、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