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中世未变古,燕许偶俪为班扬
诗句 | 读音 |
---|---|
燕许偶俪为班扬 | 平仄: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yàn xǔǒu lìwéi|wèibān yáng |
唐文中世未变古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韵脚:上十姥 拼音: tángwén1|4shìwèibiàn3 |
唐文中世未变古,燕许偶俪为班扬释义
【燕许】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颋的并称。两人皆以文章显世,时号“燕许大手笔”。见《新唐书·苏颋传》。唐李涉《题温泉》诗:“当时姚宋并燕许,尽是驪山从驾人。”宋王巩《王氏谈录·李卫公文》:“公亟称李卫公之文,谓不减燕许。”清赵翼《后园居》诗:“自命韩欧家,羣奉燕许名。”金松岑《文学上之美术观》:“惟碑铭壮丽,涵盖众长,修则万言,简可十字,燕许手笔,左马史才,鎔为一器,文章之极轨哉!”
【偶俪】偶。宋苏轼《徐州鹿鸣燕赋诗叙》:“余於嘉祐之末,以进士入官,偶儷之文,畴昔所上。”金王若虚《文辨三》:“东坡之文……为四六而无俳谐偶儷之弊,为小词而无脂粉纤艷之失。”明宋濂《<剡源集>序》:“辞章至于宋季,其敝甚久。公卿大夫视应用为急,俳谐以为体,偶儷以为奇,靦然自负其名高。”樊增祥《儿辈初学属对》诗:“自古文章珍偶儷,南彭北纪勉追从。”
【班扬】1.犹宣扬。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广宣恩信,班扬符赏。”三国魏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奉遵科教,班扬明令。”2.汉班固和扬雄的并称,二人以擅辞赋著名。南朝宋王僧达《祭颜光禄文》:“义穷几彖,文蔽班扬。”唐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班扬名甚盛,嵇阮逸相须。”明张居正《祭秦白崖先生文》:“揖班扬,掩陆谢。”沉德镛《杜子美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纪念赋此以申私仰》诗:“异代班扬原并驾,旧时高李共登臺。”
【唐】〔古文〕啺《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郎切,音堂。《說文》大言也。从口庚聲。《莊子·天下篇》荒唐之言。又《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瑉玉旁唐。《註》郭璞云:旁唐,盤薄。又國名。《玉篇》堯稱唐者蕩蕩,道德至大之貌。《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疏》韋昭云:陶,唐皆國名,猶湯稱殷商也。○按書傳皆言堯以唐侯升爲天子,不言封於陶唐。陶唐二字,或共爲地名,未必如昭言也。又《詩·唐風疏》唐者,成王母弟叔虞所封其地,帝堯夏禹所都之墟,漢曰太原郡。又漢縣名。《前漢·地理志》中山國唐縣。《註》故堯國也,唐水在西
【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無分切,音紋。《說文》錯畫也。《玉篇》文章也。《釋名》文者,會集衆綵,以成錦繡。合集衆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也。《易·繫辭》物相雜,故曰文。《周禮·天官·典絲》供其絲纊組文之物。《註》畫繪之事,靑與赤謂之文。《禮·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又《尚書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疏》文,文字也。《說文》序》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古今通論》倉頡造書,形立謂之文,聲具謂之字。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謂文飾。又《易·坤卦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世】〔古文〕卋《廣韻》舒制切《集韻》《韻會》《正韻》始制切,音勢。代也。《詩·大雅》本支百世。又《論語》必世而後仁。《註》三十年爲一世。《左傳·宣三年》王孫滿曰: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又《維摩經》大千世界。《註》世謂同居天地之閒,界謂各有彼此之別。又姓。《風俗通》秦大夫世鈞。又與生同。《列子·天瑞篇》亦如人自世之老,皮膚爪髮,隨世隨落。《註》世與生同。又《韻補》叶私列切,音薛。《詩·大雅》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叶上撥。撥音撇。《晉書·樂志》匡時拯俗,休功蓋世。宇宙旣康,九有有截。 《集韻》書作。
【未】《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無沸切,音味。《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又《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又《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又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变】〔古文〕《唐韻》祕戀切《廣韻》彼眷切。《集韻》《韻會》彼卷切,鞭去聲。《說文》更也。《小爾雅》易也。《廣韻》化也,通也。《增韻》轉也。《正韻》攺也。《易·乾卦》乾道變化。《易解》自有而無謂之變,自無而有謂之化。《禮·王制》一成而不可變。《註》更也。《周禮·夏官·司爟》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註》變,猶易也。《前漢·循吏傳》漢家承敝通變。又動也。《禮·檀弓》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註》變,動也。《荀子·議兵篇》機變不張。《註》謂器械變動攻敵也。又權變。《前漢·魏豹傳贊》張耳、韓信皆徼一時之權變,以詐力成功
【古】〔古文〕《唐韻》《集韻》公戸切《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說文》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又《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註》先古,謂先祖也。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註》終古,猶言常也。又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又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