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坦平如镜,弯弯曲似钩

坦坦平如镜,弯弯曲似钩

诗句读音
坦坦平如镜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tǎn tǎnpíngrú4
弯弯曲似钩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wānwān qūsì|shìgōu

坦坦平如镜,弯弯曲似钩释义

【坦坦】平坦;广阔。《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王弼注:“故履道坦坦,无险厄也。”高亨注:“坦坦,平也……足踏大路坦坦而平,比喻人进入平安之环境。”唐刘驾《青门路》诗:“青门有归路,坦坦高槐下。”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邱生》:“当思早离岌岌之地,遵坦坦之途。”朱自清《北河沿的路灯》:“他们帮着我们了解自然;让我们看出前途坦坦。”2.普通;平常。《管子·枢言》:“坦坦之利不以功,坦坦之备不为用。”尹知章注:“坦坦,谓平平,非有超而异者,故不能立功而成用也。”梁启超《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如是,则虽无尺寸之

【平】〔古文〕《唐韻》符兵切《集韻》《韻會》蒲兵切《正韻》蒲明切,音苹。《說文》平,語平舒也。《廣韻》平,正也。《增韻》平,坦也。《易·泰卦》无平不陂。又《廣韻》平,和也。《書·堯典》平章百姓。《傳》平和章明。《疏》和協顯明於百官之族姓。又成也。謂解恕和好也。《爾雅·釋詁》平,成也。《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穀梁傳》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義也。《註》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義。《左傳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又治也。《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傳》水土治曰平。《詩·小雅》原隰旣平。又治

【镜】《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居慶切,音竟。《說文》取景之器也。《玉篇》鑑也。《釋名》鏡,景也。言有光景也。《前漢·韓安國傳》淸水明鏡,不可以形逃。又明也。《前漢·衞姬傳》深說經義,明鏡聖法。又石鏡,山名。《潯陽記》石鏡山之東,一圓石縣厓,明淨照人見形。又石名。《述異記》饒州舊傳,軒轅氏鑄鏡於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又破鏡,獸名。《前漢·郊祀志》人有言,古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註》祠祭以解罪求福,梟鳥食母,破鏡似貙食父,黃帝欲絕其類,故使百吏祠皆用之。又姓。《姓苑》漢河內令鏡斂,後唐同光中媵

【弯】《唐韻》《集韻》《韻會》烏關切《正韻》烏還切,音灣。《說文》持弓關矢也。《玉篇》引也。《王褒·聖主得賢臣頌》逢門子彎烏號。又《集韻》通作關。《孟子》越人關弓而射之。又《韻會》通作貫。《史記·秦始皇本紀贊》士不敢貫弓而報怨。

【弯曲】1.曲而不直。唐郑棨《开天传信记》:“林甫於正堂后别创一堂,製度弯曲,有却月之形,名曰‘月堂’。”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焦生见亡妻》:“崖下水深处,河道弯曲。”巴金《家》十:“那个人正在一条弯曲的石桥上走着,显然是向他这一面走过来。”2.比喻说话行事不直截了当。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因为做序文,也要顾及销路,所以只得说的弯曲一点。”3.喻隐情、内情。《水浒传》第七五回:“非宋江等无心归降,实是草詔的官员不知我梁山泊的弯曲。”

【似】〔古文〕《唐韻》詳里切《集韻》《韻會》象齒切《正韻》詳子切,音巳。肖也。《爾雅·釋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帛似帛,布似布,華山有之。《疏》以其所似,名其草也。又嗣也。《詩·周頌》以似以續。又况也,奉也。《賈島詩》今日把似君,誰有不平事。又《正韻》相吏切,音寺。義同。又《韻補》叶養里切,音以。《詩·大雅》無曰余小子,召公是似。叶下祉。《賈誼·旱雲賦》運淸濁之澒洞兮,正重沓而起。嵬隆崇以崔巍兮,時彷彿而有似。

【钩】《廣韻》古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侯切,音溝。《玉篇》鐵曲也。又《廣韻》劒屬。《韻會》古兵有鉤,有鑲,皆劒屬。引來曰鉤,推去曰鑲。《前漢·韓延壽傳》鑄作刀劒鉤鐔。《註》鉤,亦兵器也。似劒而曲,所以鉤殺人也。又劒環。《戰國策》無鉤竿鐔,蒙須之便。《註》鉤,劒頭環。《史記·楚世家》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爲九鼎。《註》凡戟有鉤喙,鉤口之尖也。言楚國戟之鉤,口尖有折者,足以爲鼎也。又劒名。《淮南子·修務訓》純鉤魚腸。《註》純鉤,利劒名。又刀名。《鮑照·樂府》錦帶佩吳鉤。《沈括曰》吳鉤,刀名也。刀彎,今南蠻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