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知人真未易,流芳遗臭尽书生
| 诗句 | 读音 |
|---|---|
| 叹息知人真未易 | 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去五寘 拼音: tànxīzhī rén1wèiyì |
| 流芳遗臭尽书生 |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liú fāngyí chòujìn|jǐnshū shēng |
叹息知人真未易,流芳遗臭尽书生释义
【叹】《龍龕》音以。又《川韻》作又字。(嘆)〔古文〕《唐韻》《集韻》他案切《正韻》他晏切,音炭。《說文》吞歎也。一曰太息也。與歎同。又《廣韻》《集韻》他干切《正韻》他丹切,音灘。義同。《詩·王風》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釋文》嘆,本亦作歎,吐丹反,協韻也。又《大雅》而無永嘆。《釋文》歎,他安反,字或作嘆。又叶他絹切,音。《曹植賦》入空室而獨倚,對牀幃而切歎。歎叶上見。又叶他涓切,音天。《曹大家·東征賦》陟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zdic&
【息】〔古文〕《唐韻》相卽切《集韻》《韻會》《正韻》悉卽切,音熄。《說文》喘也。《增韻》一呼一吸爲一息。又大聲歎曰太息。《戰國策》閔王太息。《註》長出氣也。《前漢·高帝紀》喟然太息。《師古註》太息之大也。又累氣曰累息。《後漢·任延傳》吏民累息。 一曰止也。《禮·檀弓》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註》息猶安也。言苟且取安也。王氏曰:且止之辭。又處也。《詩·小雅》無恆安息。《傳》息,猶處也。又生也。《周禮·地官》以保息六養萬民。《前漢·宣帝紀》者不可息。《師古註》息謂生長。言劓刖之徒,不可更生長也。又《禮·月令註》陽生
【知人】1.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史记·宋微子世家》:“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復享之。”宋曾巩《赠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清钱谦益《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择将如择医,以知人为能事。”2.谓懂人事。《史记·赵世家》:“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3.谓懂得人事变化之道。《礼记·中庸》:“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郑玄注:“知天、知人,谓知其道也。”有智慧的人。《左
【真】同眞。俗字。
【未】《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無沸切,音味。《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又《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又《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又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易】《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亦。《說文》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說:日月爲易,象隂陽也。《易·繫辭》《易》者,象也。《疏》《易》卦者,爲萬物之形象。《又》生生之謂易。《註》隂陽轉易,以成化生。《疏》隂陽變轉。《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註》易者,揲蓍變易之數,可占者也。《孔穎達·周易正義》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朱子·周易本義》《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又《易·乾卦》不易乎世。《註
【流芳】1.散发香气。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宋王安石《新花》诗:“汲水置新花,取慰以流芳。”2.流传美好名誉。《三国志·魏志·文德郭皇后传》:“并以贤明,流芳上世。”《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竇氏投崖,云华坠井:是皆毕命於纲常,流芳於后世也。”郁达夫《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美意延年山比寿,输财济国世流芳。”3.流传的美好声誉。《三国志·蜀志·郤正传》:“辞穷路单,将反初节,综坟典之流芳,寻孔氏之遗艺。”4.犹流光,好时光。宋欧阳修《诉衷情·眉意》词:“思往
【遗臭】。宋张孝祥《满江红·于湖怀古》词:“笑老姦,遗臭到如今,留空壁。”元郝经《白沟行》:“称臣呼父古所无,万古诸华有遗臭。”清李渔《蜃中楼·点差》:“羞躁进,甘株守,怕无端媚灶逢天咎,未得贵,反遗臭。”参见“遗臭万载”。
【尽】《正字通》俗盡字,詳皿部盡字註。(盡)《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秦上聲。《說文》器中空也。《小爾雅》止也。《玉篇》終也。《廣韻》竭也。《集韻》悉也。《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註》適可而止也。又《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又姓。見《萬姓統譜》。又《
【书生】人。古时多指儒生。《东观汉记·赵孝传》:“﹝孝﹞常白衣步担,尝从长安来过直,上邮亭,但称书生,寄止於亭门塾。”唐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閤下,书生也。《诗》、《书》、《礼》、《乐》是习,仁、义是修、法度是束。”宋何薳《春渚纪闻·杨文公鹤诞》:“属对用事,如老书生,而笔蹟则童稚也。”茅盾《脱险杂记》十二:“人家说他战前还在广州教书,现在他虽然是游击队的司令官了,但一举一动,依然是书生风度。”2.抄写的人。唐唐临《冥报记》卷上:“大起房廊为写经之室,庄严清浄,供给丰厚,书生常数十人。”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