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

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

诗句读音
照灼城隅复南陌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平 仄
拼音: zhào zhuóchéng yúfùnán mò
桃花红兮李花白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táo huāhóng|gōngxīlǐhuā bái

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释义

【照灼】光芒四射;闪耀。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照灼烂霄汉,遥裔起长津。”《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水里芙蓉光照灼,见者莫不心惊愕。”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秋叶古林,色明艷,斜阳照灼,金紫满山。”清刘大櫆《<春秋发微>序》:“吾尝谓圣人之心,如日月悬象於中天,而光辉照灼乎海宇。”

【城隅】1.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周礼·考工记·匠人》:“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郑玄注:“城隅谓角浮思也。”孙诒让正义:“角浮思者,城之四角为屏以障城,高於城二丈,盖城角隐僻,恐奸宄踰越,故加高耳。”汉张衡《东京赋》:“经途九轨,城隅九雉。”清姜宸英《湛园札记》以为:“城隅即今城上譙楼。”2.城角。多指城根偏僻空旷处。《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晋卢谌《赠崔温》诗:“逍遥步城隅,暇日聊游豫。”唐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诗:“手种黄甘二百株,春来新叶徧城隅。”清厉

【复】〔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房六切,音伏。《說文》往來也。《廣韻》返也。《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傳》復,還也。《詩·小雅》言歸思復。又《韻會》答也。《書·說命》說復于王。又《韻會》白也。《禮·曲禮》願有復也。又《韻會》反命也。《周禮·天官》諸臣之復。《註》復,報也,反也。《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又招魂曰復。《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註》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又興復。《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又姓。《正字通》元有復見心。又州名。《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

【南陌】的道路。南朝梁沉约《鼓吹曲同诸公赋·临高台》:“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唐沉佺期《李舍人山园送庞邵》诗:“东邻借山水,南陌驻驂騑。”清宋琬《舟中怀米吉土作长歌寄之》:“西郊芳草梨花岸,南陌春风明月轮。”典

【桃花】华”。1.桃树所开的花。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唐张志和《渔父》词之一:“西塞山前白鷺飞,桃花流水鱖鱼肥。”元贯云石《折桂令·送春》曲:“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清龚自珍《宋先生述》:“朱书如桃华,日罄五七十纸。”杨朔《海市》:“年年桃花开时,就像那千万朵朝霞到海岛上来。”2.形容女子容貌。唐温庭筠《照影曲》:“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清徐士銮《宋艳·驳辨》:“诗云:一从蕙死兰枯后,刚道桃花好面皮。”3.指桃花马。唐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桃花叱

【兮】《唐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音奚。《說文》語有所稽也。从丂八,象氣越丂也。《徐曰》爲有稽考,未便言之。言兮則語當駐,駐則氣越丂也。《增韻》歌辭也。又通作猗。《書·秦誓》斷斷猗,大學引作兮。《莊子·大宗師》我猶爲人猗。又與侯通。《史記·樂書》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註》索隱曰:沛詩有三兮,故曰三侯,卽大風歌。《韻會》歐陽氏曰:俗作〈丷下丅〉。

【李】〔古文〕杍《唐韻》《正韻》良以切《集韻》兩耳切《韻會》良士切,音里。《說文》果名。《素問》東方木也。《爾雅翼》李,木之多子者。《埤雅》李性難老,雖枝枯,子亦不細,其品處桃上。《詩·小雅》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又《韻會》世薦士謂之桃李。《劉向·說苑》樹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其實焉。樹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莿焉。世謂狄仁傑,桃李皆在公門,正用此事。又《博雅》行李,關驛也。又與理通。《左傳·僖十三年》行李之往來。《周語》行李以節逆之。《泊宅編》李理義通,人將有行,必先治,如孟子之言治任。理亦治也。又星名。《史

【花白】1.黑白混杂。多用来形容须发。《儒林外史》第三七回:“遇见一个人,头戴方巾……花白鬍鬚,憔悴枯槁。”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黄父是一个十足的乡下人……须发已经有几根花白。”2.引申为混淆。《醒世姻缘传》第十回:“高氏接説:‘珍哥撞见了,就嚷成一块,説海会是个道士,郭姑子是个和尚,屈枉晁大官人娘子养着他,赤白大晌午的,也通不避人,花白不了。’”3.抢白;奚落。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你是我同胞亲妹子,我特来投逩着你,一文盘缠也不与我,倒花白了我这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