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天之溺,砥柱独立
滔天之溺,砥柱独立释义
【砥柱】亦作“砥砫”。1.山名。又称厎柱山、三门山。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当黄河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文选·宋玉<高唐赋>》:“交加累积,重迭增益,状若砥柱,在巫山下。”李善注:“砥柱,山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明何景明《渡河》诗:“洪源下积石,砥柱屹嵯峨。”清金农《东冈望砥柱山》诗:“砥柱高峰儼帝囷,每于檐隙挹鲜新。”2.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宋陈
【独立】。《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唐杜甫《独立》诗:“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王生﹞见一女子生得十分美貌,独立在门内,徘徊凝望。”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2.孤立无所依傍。《管子·明法解》:“人主孤特而独立,人臣羣党而成朋。”《晋书·忠义传·吉挹》:“挹孤城独立,众无一旅,外摧凶鋭,内固津要,虏贼舟船,俘馘千计。”明蒋一葵《长安客话·秦皇岛》:“关南六里有孤山,屹然独立于海上,四面皆水,俗呼秦皇岛。”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十章:“为
【滔天】。形容水势极大。《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晋郭璞《江赋》:“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明何景明《延津歌送韩令》:“黄河岸边不种麦,浊浪滔天多贾客。”陈毅《题<长征会师图>》诗:“长城如龙走,大河水滔天。”2.比喻罪恶、灾祸或权势等极大。《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孔传:“言共工……貌象恭敬而心傲很若漫天。”《晋书·愍帝纪论》:“股肱非挑战之秋,刘石有滔天之势。”明李日华《南西厢记·猜诗雪案》:“鬱闷滔天,教我如何理料。”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上·刘恭甫司马文》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溺】〔古文〕《廣韻》奴歷切《集韻》《韻會》乃歷切,音惄。沒也。《釋名》死于水曰溺。溺,弱也,不能自勝也。《詩·小雅》載胥及溺。又凡人情沈湎不反亦曰溺。《禮·樂記》姦聲以濫溺而不止。又《集韻》昵角切,音搦。亦沒也。又《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日灼切《正韻》如灼切,音若。水名。《說文》水自張掖刪丹,西至酒泉,合餘波入于流沙。《書·禹貢》作弱水。又《集韻》奴弔切。與尿同,小便也。《史記·范睢傳》賓客飮者,醉便溺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