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印灵符何必佩,乾坤正气古犹今

桃印灵符何必佩,乾坤正气古犹今

诗句读音
桃印灵符何必佩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去十八隊
拼音: táo yìnlíng fúhé bì4
乾坤正气古犹今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 qián kūnzhèng qì3yóujīn

桃印灵符何必佩,乾坤正气古犹今释义

【桃印】1.用桃木刻成的辟邪饰物。《后汉书·礼仪志中》:“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王先谦集解:“钱大昕曰:桃印,《宋书·礼志》作‘桃卯’。注称‘桃印’,本《汉志》,所以辅卯金,则印当为卯之譌。黄山曰:《事物纪原》载汉用朱索,连五色刚卯为门户饰,是桃卯即刚卯矣。而《舆服志》明以卯为印,则桃卯亦可谓桃印,非譌也。”《晋书·礼志上》:“按汉仪则仲夏设之,有桃印,无磔鸡。”宋苏轼《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皇太妃阁》之五:“仁孝自应禳百沴,艾人桃印本无功

【灵符】的符命。三国魏曹植《鞞舞歌·大魏篇》:“大魏应灵符,天禄方甫始。”晋陆机《吊魏武帝文》:“信斯武之未丧,膺灵符而在兹。”唐王勃《上拜南郊颂表》:“为而不恃,悬宝位於中宸;卑以自居,託灵符於上帝。”宋王禹偁《贺册尊号表》:“伏惟尊号皇帝陛下,受天灵符,作民司牧。”2.指神奇的征兆。明张居正《圣母图赞·附宝感电》:“轩辕圣母,厥有灵符,煜煜神电,明辉天枢。”原书题注:“黄帝母曰附宝,见电光绕北斗枢星,感而生帝。”3.道教的符箓。唐岑参《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诗:“玄元告灵符,丹洞获其铭。”宋梅尧臣

【何必】1.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年钧择贤,义钧则卜,古之道也。非适嗣,何必娣之子?”三国魏嵇康《秀才答》诗之三:“都邑可优游,何必栖山原?”《朱子语类》卷一一六:“若既知悔,后次改便了,何必常常恁地悔!”巴金《灭亡》第十章:“你还有很长的时间,又何必急急于一时呢?”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必。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歷城房家园,齐博陵君豹之山池,其中杂树森竦,泉石崇邃……公语参军尹孝逸曰:‘昔季伦金谷山泉,何必踰此?’”唐张祜《题孟处士宅》诗:“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

【佩】《廣韻》《集韻》《韻會》蒲昧切《正韻》步昧切,音悖。《釋名》佩,倍也。言其非一物,有陪貳也。一德佩,一事佩。《詩·鄭風》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傳》雜佩者,珩璜琚瑀衝牙之類。《左傳·閔二年》晉狐突曰:佩衷之旗也。《禮·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又》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玉,大夫佩水蒼玉,世子佩瑜玉,士佩瓀玫。《又》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又《論語》去喪無所不佩。又《白虎通》農夫佩耒耜,工匠佩斧,婦人佩鍼縷。又水縈紆謂之佩。《水經注》鮑丘水北佩謙澤,眇望無垠。又蘭渠川水出自北山,帶佩衆溪南流注于

【乾坤】“乾川”。1.《易》的乾卦和坤卦。《易·繫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大戴礼记·保傅》:“《春秋》之元、《诗》之《关雎》、《礼》之《冠》《昏》、《易》之《乾》《巛》,皆慎始敬终云尔。”明何楷《古周易订诂》卷一:“《周易》首《乾》《坤》。”2.称天地。《易·说卦》:“乾为天……坤为地。”汉班固《典引》:“经纬乾坤,出入三光。”《孔子家语·执辔》:“倮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巛之美也。”金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诗之三:“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谕

【正气】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体现于人则为浩然的气概,刚正的气节。《楚辞·远游》:“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晋孙绰《太傅褚褒碑》:“公资清刚之正气,挺纯粹之茂质。”宋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赵朴初《寄赠大谷莹润长老》诗:“挟持正气健为雄,羣力何难制毒龙?”2.指光明正大的作风或纯正良好的风气。《文子·符言》:“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繫於物者,正气也;推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古】〔古文〕《唐韻》《集韻》公戸切《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說文》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又《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註》先古,謂先祖也。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註》終古,猶言常也。又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又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

【犹】《集韻》尤救切,音宥。獸名。(猶)《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由。《說文》玃屬。从犬,酋聲。《集韻》居山中,聞人聲豫登木,無人乃下。世謂不決曰猶豫。或作。《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註》健上樹。《禮·曲禮》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疏》猶與,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與。《淮南子·兵略訓》擊其猶猶,凌其與與。又《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又《廣韻》似也。《詩·召南》寔命不猶。《傳》猶,若也。又《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猶。《禮·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又《集韻》可止之辭也。《詩·

【今】《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居吟切,音金。《說文》是時也。《廣韻》對古之稱。《詩·召南》迨其今兮。《毛傳》今,急辭也。《朱傳》今,今日也。不待吉也。又《圓覺經》無起無滅,無去來今。《註》謂過去見在未來三世。又《韻補》叶居靑切,音京。《詩·周頌》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匪且有且,匪今斯今。又叶居良切,音姜。《易林》庭爎夜明,追古傷今。陽弱不制,隂雄坐房。 从亼會意。,古文及字。巳往爲古,逮及爲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