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纲运转三元净,地脉通来万物生
诗句 | 读音 |
---|---|
天纲运转三元净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tiān gāngyùn zhuànsān yuánjìng|chēng |
地脉通来万物生 | 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十二庚 拼音: dì màitōngláiwàn wùshēng |
天纲运转三元净,地脉通来万物生释义
【天纲】1.天的纲维。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二三:“六龙服气舆,云盖覆天纲。”唐李白《大鹏赋》:“跨躡地络,周旋天纲。”王琦注:“天纲者,天之纲维。”2.帝位之统系,王朝之世系。三国魏曹植《姜嫄简狄赞》:“嚳有四妃,子皆为王。帝挚早崩,尧承天纲。”《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今天纲已缀,德树西邻。”清唐孙华《文信国祠》诗:“身柱天纲絶,心扶帝室孱。”3.朝廷的纲纪。《后汉书·陈蕃传赞》:“陈蕃芜室,志清天纲。”唐韦应物《睢阳感怀》诗:“豺虎犯天纲,昇平无内备。”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天纲重振,已甘身正
【运转】1.谓沿着一定的轨道行动。《庄子·天运》:“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淮南子·主术训》:“主道员者,运转而无端,化育如神,虚无应循,常后而不先也。”《朱子语类》卷六八:“盖天是箇至刚至阳之物,自然如此运转不息。”艾青《光的赞歌》诗:“每一个人既是独立的,而又互相照耀,在互相照耀中不停地运转,和地球一同在太空中运转。”2.指机器的转动。宋范仲淹《水车赋》:“扬清激浊,诚运转而有时;救患分灾,幸周旋於当世。”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风磨风扇》:“风来,随表旋动,不拘东西南北,俱能
【三元】初一。是日为年、月、日之始,故谓之三元。南朝齐王俭《谅闇亲奉烝尝议》:“公卿大夫,则负扆亲临。三元告始,则朝会万国。”南朝梁宗懍《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唐潘孟阳《元日和布泽》诗:“流辉霑万物,布泽在三元。”清钱谦益《元日杂题长句》诗之一:“青阳玉律应三元,是日朝正会禁门。”2.旧称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唐卢拱《中元日观法事》诗:“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本朝太宗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后罢中元、下
【净】《唐韻》楚耕切《集韻》初耕切,音琤。冷貌。
【地脉】亦作“地脉”。1.指地的脉络;地势。《史记·蒙恬列传》:“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壍万餘里,此其中不能无絶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唐孟浩然《送吴宣从事》诗:“旌旆边庭去,山川地脉分。”宋丁开《漂泊岳阳遇张中行晚宿君山联句》:“元气无根株,地脉有断絶。日月互吞吐,云雾自生灭。”《三国演义》第一一三回:“邓艾先度了地脉,故留蜀兵下寨之地;地中自祁山寨直至蜀寨,早挖了地道,待蜀兵至时,於中取事。”2.指地下水。唐孟云卿《放歌行》:“地脉日夜流,天衣有时扫。”《西游记》第二八回:“烟波荡荡接天河,巨浪悠悠通地脉。”清吴
【通】〔古文〕《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又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道之也。又凡人往來交好
【来】〔古文〕徠《廣韻》落哀切《集韻》《韻會》《正韻》郞才切,賴平聲。至也,還也,及也。《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又《公羊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登來之也。《註》登讀爲得,齊人謂求得爲登來。又玄孫之子曰來孫。又麥名。《詩·周頌》貽我來牟。《前漢·劉向傳》作飴我釐麰。亦作。又呼也。《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臯舞。又姓。又《集韻》洛代切,音賚。撫其至日來。《孟子》放勳曰:勞之來之。又叶鄰奚切,音離。《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素問》恬澹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又叶郞
【万物】1.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二十餘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唐杜甫《哀江头》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明王守仁《<大学>问》:“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艾青《光的赞歌》三:“太阳啊,我们最大的光源,它从亿万万里以外的高空,向我们居住的地方输送热量,使我们这里滋长了万物,万物都对它表示景仰。”2.犹众人。《宋书·沉文秀传》:“﹝文秀﹞説庆之曰:‘主上狂暴如此,土崩将至,而
【生】〔古文〕《唐韻》所庚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庚切,音甥。《說文》進也。《玉篇》起也。《莊子·外物篇》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跈則衆害生。《註》生,起也。又《玉篇》產也。《博雅》人十月而生。《穀梁傳·莊二年》獨隂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又出也。《易·觀卦》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註》生,猶動出也。又養也。《周禮·天官·大宰》五曰生以馭其福。《註》生,猶養也。賢臣之老者,王有以養之。《左傳·哀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又《韻會》死之對也。《孟子》生,亦我所欲也。《前漢·文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