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淡泞好精神,洗尽严妆方见媚
诗句 | 读音 |
---|---|
天然淡泞好精神 |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tiān rándàn nìnghǎo|hàojīng shén |
洗尽严妆方见媚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去六至 拼音: xǐ|xiǎnjìn|jǐnyán zhuāngfāngjiàn|xiànmèi |
天然淡泞好精神,洗尽严妆方见媚释义
【天然】1.自然赋予的,生来具备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臣窃以为陛下天然之圣,宽仁之资,而诚以天下为务,则汤武之名不难侔,而成康之俗可復兴也。”2.指天性、本性。《宋书·孝义传·严世期》:“严世期,会稽山阴人也。好施慕善,出自天然。”刘大白《看盆栽的千年红梅》诗:“萧疏是她的天然,倔强是她的个性。”3.自然生成的,自然形成的(区别于人工、人造)。唐皮日休《五贶诗·太湖砚》:“求於花石间,怪状乃天然。”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至所谓香炉峯者,极高峻。双峯左右立,天然如门。”柯岩《三匹“马”的冰车》诗:“
【淡泞】清新明净。前蜀贯休《和韦相公见示闲卧》:“宽平开义路,淡泞润清田。”宋柳永《木兰花·杏花》词:“天然淡泞好精神,洗尽严妆方见媚。”
【好】〔古文〕《唐韻》呼皓切《集韻》《韻會》《正韻》許皓切,蒿上聲。美也,善也。《詩·鄭風》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又相善也。《詩·衞風》永以爲好也。又好會也。《周禮·春官》琬圭以結好。《左傳·文十二年》藉寡君之命,結二國之好。又人名。張好好,年十三,姣麗善歌,杜牧置樂籍中。見《唐書·杜牧傳》。又曲名。武夷君于山頂會鄕族,仙樂競奏,唱人閒好。見《武夷山志》。又《廣韻》呼到切《集韻》《韻會》《正韻》虛到切,音耗。《說文》愛而不釋也。女子之性柔而滯,有所好,則愛而不釋,故於文,女子爲好。《詩·唐風》中心好之。又孔也。《
【精神】1.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吕氏春秋·尽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汉王符《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元揭傒斯《哭王十良仲》诗:“精神与时息,形质随日化。”2.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清刘大櫆《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洗】《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蘇典切,音銑。《說文》洒足也。《史記·高祖紀》使兩女子洗足。又潔也。《書·酒誥》自洗腆致用酒。又姑洗,律名。《周語》姑洗所以修百物,考神納賔。《白虎通·五行論》洗者,鮮也。又姑洗,鐘名。見《左傳·定四年》。又洗馬,官名。又姓。又《廣韻》《集韻》《韻會》先禮切《正韻》想禮切,音姺。與洒同。滌也。《易·繫辭》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又承水器也。《儀禮·士冠禮》設洗于東榮。又石名。《山海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下多洗石。又洗手,花名。《楓窻小牘》雞冠花,汴人謂之洗手花。漢典考證
【尽】《正字通》俗盡字,詳皿部盡字註。(盡)《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秦上聲。《說文》器中空也。《小爾雅》止也。《玉篇》終也。《廣韻》竭也。《集韻》悉也。《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註》適可而止也。又《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又姓。見《萬姓統譜》。又《
【严妆】1.整妆,梳妆打扮。《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宋贺铸《菩萨蛮》词之七:“子规啼梦罗窗晓,开匳拂镜严妆早。”2.打扮齐整。《醒世缘弹词》第十二回:“新人入洞房,那秉义竟是进三步退二步到了房门,看了新人严妆独坐。”
【方】〔古文〕《唐韻》府良切《集韻》《韻會》分房切,音芳。《說文》倂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或从水作汸。《詩·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傳》方,泭也。《釋文》小筏曰泭。《爾雅·釋水》大夫方舟。《註》倂兩船。《史記·酈食其傳》方船而下。《註》謂船也。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註》地體安靜,是其方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又《易·觀卦》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敎。《疏》省視萬方。《詩·大雅》監觀四方。《周禮·天官·冢宰》辨方正位。《註》別四方。《
【见】《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又《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媚】〔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明祕切,音郿。《說文》說也。又諧也,諂也,蠱也。《書·囧命》便辟側媚。《史記·佞幸傳》非獨女以色媚,士宦亦有之。《吳志》虞翻曰:自恨骨體不媚。又愛也,親順也。《詩·大雅》媚兹一人。《唐書·魏徵傳》太宗曰:人言魏徵舉動疎慢,我見其嫵媚。又地名。《左傳·定九年》齊侯致禚媚杏于衞。《註》三邑皆齊西界。又叶武悲切,音眉。《韓愈·永貞行》狐鳴梟噪爭署置,睒跳踉相嫵媚。《註》睒,獸狂視貌。時順宗病瘖,王伾王叔文用事。憲宗立,攺元永貞。 本作。漢典考證:〔《左傳·定九年》齊侯致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