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大抵常相资,顾我碌碌伤无奇
诗句 | 读音 |
---|---|
顾我碌碌伤无奇 | 平仄:仄 仄 仄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五支 拼音: gùwǒlù lùshāngwúqí|jī |
天人大抵常相资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tiān réndà dǐ2xiāng|xiàngzī |
天人大抵常相资,顾我碌碌伤无奇释义
【我】〔古文〕《唐韻》五可切《集韻》《韻會》語可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又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又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又《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又《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又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碌碌】多石貌。《汉官仪》卷下引汉马第伯《封禅仪记》:“仰视巖石松树,鬱鬱苍苍,若在云中。俛视谿谷,碌碌不可见丈尺。”清陈彝《握兰轩随笔·碌碌》:“碌碌,多石貌。”2.玉石美好貌。《文子·符言》:“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其文好者皮必剥,其角美者身必杀。”《后汉书·冯衍传下》:“冯子以为夫人之德,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落落之玉,或乱乎石;碌碌之石,时似乎玉。”唐韦应物《杂体》诗之五:“碌碌荆山璞,卞和献君门。”3.指美好的玉石。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上:“九重欢眷,六宫逊处,乃构
【伤】《唐韻》式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尸羊切,音商。痛也。《爾雅·釋詁》傷思也。《詩·周南》維以不永傷。《小雅》我心憂傷。又創也,損也。《書·說命》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又毀傷也。《禮·緇衣》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又戕害也。《左傳·僖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又姓。《左傳》傷省,宋人。又《諡法》未家短折曰傷。又叶式亮切,同慯。《張衡·四愁詩》路遠莫致倚愁悵,何爲懷憂心煩傷。漢典考證:〔《爾雅·釋訓》憂思也。〕 謹照原文釋訓改釋詁,憂思也改傷思也。〔《書·說命》若跣勿視地。〕 謹照原文勿視改弗視。 考證:〔《爾雅
【无】〔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巫。《說文》亡也。《玉篇》不有也。《書·舜典》剛而無虐,而無傲。又《益
【奇】《廣韻》《集韻》《韻會》渠羈切《正韻》渠宜切,音琦。異也。《莊子·北遊篇》萬物一也。臭腐化爲神奇,神奇復化爲臭腐。《仙經》人有三奇,精,氣,神也。又祕也。《史記·平傳》平凡六出奇計,其奇祕世莫得聞。又姓。又天神名。《淮南子·地形訓》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又四凶之一。《史記·五帝紀》少皡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窮奇。《註》窮奇,卽共工氏。又獸名。《司馬相如·上林賦》窮奇犀。《註》狀如牛,蝟毛,音如嘷狗,食人。又江神謂之奇相。《江記》帝女也。卒爲江神。又與琦通。又《廣韻》《集韻》《韻會》居宜切,音羈。一者,奇也。
【天人】1.指洞悉宇宙人生本原的人。《庄子·天下》:“不离於宗,谓之天人。”2.天和人。《后汉书·班彪传下》:“往者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宋司马光《答李大卿孝基书》:“阴阳之道,在天为寒燠雨暘,在国为礼乐刑赏,在心为刚柔缓急,在身为飢饱寒热,此皆天人之所以存,日用而不可免者也。”参见“天人感应”。3.指仙人;神人。晋葛洪《神仙传·张道陵》:“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三国志·魏志·曹仁传》:“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唐杜甫《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
【大抵】,表示总括一般的情况。《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汉书·杜周传》:“其治大抵放张汤。”颜师古注:“大抵,大归也。”元陈栎《勤有堂随录》:“大抵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丁玲《奔》:“大家互相交换了一些家乡的苦难……大抵都相差不远。”2.大要;要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俗之谤者,大抵有五。”《周书·庾信传论》:“虽诗赋与奏议异軫,铭誄与书论殊涂,而撮其指要,举其大抵,莫若以气为主,以文传意。”《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此诗大抵説人品有真有伪,须要恶
【常】《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音裳。《玉篇》恆也。《正韻》久也。《易·坤卦》後得主而有常。《繫辭》動靜有常。《詩·周頌》常于時夏。《箋》謂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又五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又神名。《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又地名。《詩·魯頌》居常與許。《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又州名。《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又山名。《前漢·地理志》常山郡。《註》恆山
【相】《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說文》省視也。又《廣韻》共也。《正韻》交相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又質也。《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又相思,木名。《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又《唐韻》《正韻》息亮切,襄去聲。《爾雅·釋詁》視也。《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又《集韻》助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又《爾雅·釋詁》導也。又勴也。《註》謂贊勉。《疏》鄉飲酒云:
【资】《唐韻》卽夷切《集韻》《韻會》《正韻》津私切,音咨。《說文》貨也。《易·旅卦》旅卽次,懷其資。《註》必獲次舍,懷來資貨。又《易·乾卦》萬物資始。《釋文》資,取也。又《儀禮·聘禮》問歲月之資。《註》資,行用也。又《五經文字》齎,與資同。《儀禮·少牢饋食禮》資黍于羊俎兩端。《註》資,猶減也。今文資作齎。又與咨同。《禮·緇衣》民惟曰怨資。《尚書》作咨。又姓。《玉海》資氏。《留·風俗傳》黃帝之後。《四明志》會稽有資氏。又《集韻》資四切。與恣同。秦刻石文恣作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