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自可三箭取,海国何劳一苇杭
诗句 | 读音 |
---|---|
天山自可三箭取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仄 仄 韵脚:上九麌 拼音: tiān shānzì kěsānjiànqǔ |
海国何劳一苇杭 | 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下平十一唐 拼音: hǎi guóhé láoyī wěi2 |
天山自可三箭取,海国何劳一苇杭释义
【天山】1.山名。(1)一名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脉。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拓跋焘击柔然,从浚稽山北向天山,即此。(2)唐时称伊州、西州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也称白山、折罗漫山。伊州、今新疆哈密县;西州,今吐鲁番盆地一带。参阅《元和郡县志·伊州》、《太平寰宇记·伊州》。2.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西端伸入苏联中亚细亚。全长2500公里,宽250-300公里,为塔里木、准噶尔两盆地的分界。系由数列东西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漢
【自可】可以;自然可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宋叶适《寄吕巽伯换酒亭》诗:“瑯琊初址未完牢,犹倚虚名用我曹。自可全将醒前了,何因偏向醉中逃。”2.犹自许。唐韩愈《许国公神道碑铭》:“为人魁伟沉塞,以武勇游仕许汴之间,寡言自可,不与人交,众推以为鉅人长者。”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箭】〔古文〕《廣韻》《集韻》《韻會》子賤切,音餞。《說文》矢也。《揚子·方言》自關而東曰矢,江、淮曰,關西曰箭。《釋名》箭,進也。又竹之小者曰箭。《周禮·夏官》東南曰揚州,其利金錫竹箭。《註》箭,篠也。《史記·夏本紀》震澤致定,竹箭旣布。《竹譜》箭竹,高者不過一丈,節閒三尺,堅勁,中矢。江南諸山皆有之,會稽所生最精好。又漏箭。《周禮·挈壷氏註》主定漏刻,先王分十二時於一晝一夜,閒以漏箭,準十二時爲百刻,分晝夜而定長短,故立此官掌之。又博箸也。《博雅》博箸謂之箭。又《華山記》箭括峰上有穴,裁見天日,攀緣自穴中而
【取】《唐韻》七庾切《集韻》《韻會》《正韻》此主切,娶上聲。《說文》捕取也。从又耳。《玉篇》資也,收也。《廣韻》受也。《增韻》索也。《禮·儒行》力行以待取。《史記·魯仲連傳》爲人排難解紛,而無取也。《管子·白心篇》道者,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又《韻會》凡克敵不用師徒曰取。又《前漢·王莽傳》考論五經,定取禮。《註》師古曰:取,讀曰娶。又《集韻》《韻會》《正韻》逡須切,音趨。《集韻》取慮,縣名,在臨淮。又《集韻》雌由切,音秋。《前漢·地理志》留浚儀。《註》師古曰:取慮,縣名。音秋盧。取又音趨。又《集韻》《
【海国】近海地域。唐张籍《送南迁客》诗:“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宋苏轼《新年》诗之三:“海国空自煖,春山无限清。”清何绍基《沪上杂书》诗:“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2.临海之国或海外之国。明何景明《送宗鲁使安南》诗:“日月天门逈,星辰海国遥。”清卓尔堪《题刘松年海岛图》:“中华百货资百蛮,海国纷纷估客船。”清魏源《寰海后》诗之九:“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汉
【何劳】犹言何须烦劳,用不着。《三国演义》第九六回:“赵云慌忙下马伏地曰:‘败军之将,何劳丞相远接?’”清李渔《奈何天·闹封》:“收拾残经别法王,袈裟脱去换霓裳。初来不为求超脱,临去何劳懺罪殃。”承受烦劳。《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可憎猧子色茸茸,抬举何劳餧饲浓。”蒋礼鸿通释:“何劳,同‘荷劳’,承荷烦劳的意思。”
【一苇】·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孔颖达疏:“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后以“一苇”为小船的代称。《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臣闻否泰无常,吉凶由人,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宋苏轼《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今朝横江来,一苇寄衰朽。”明刘基《旅兴》诗之一:“那无一苇航,繁念空悠悠。”清林则徐《中秋炮台眺月》诗:“日午潮回擢东指,顺流一苇如轻鸥。”汉
【杭】《集韻》寒剛切《韻會》《正韻》胡剛切,音航。《玉篇》州名,《禹貢》揚州之域。宋鼂無咎曰:左浙江,右具區,北大海,南天目。又《唐韻》與航同。《說文》方舟也。《詩·衞風》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又天杭,天漢也。《揚雄·太經》漢水羣飛,蔽於天杭。又姓。《姓苑》望出丹陽,漢有長沙太守杭徐。又《韻會》居郞切,音剛。《禮記·註引·士喪禮·下篇》陳器曰杭木。葬者,杭木在上,茵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