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险三峡路,峡险滩头程

天险三峡路,峡险滩头程

诗句读音
峡险滩头程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十四清
拼音: xiáxiǎn tāntóuchéng
天险三峡路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tiān xiǎnsānxiá lù

天险三峡路,峡险滩头程释义

【峡】《廣韻》侯夾切《集韻》《韻會》轄夾切《正韻》胡夾切,音洽。《廣韻》巫峽,山名。蜀楚之交,山有三峽。《左思·蜀都賦》經三峽之崢嶸。《註》三峽在巴東永安縣,謂西陵峽,歸鄕峽,巫峽也。《盛弘之荆州記》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無斷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非亭午不見日月。又州名。秦將白起攻楚,燒夷陵,卽其地。魏武於此置臨江郡。後魏爲拓州,取開拓之義。周以其居三峽之口,因曰峽州。又山峭夾水,亦曰峽。見前岬字註。 《集韻》本作陜。或作陿。zdic.ne&#

【险滩】江河中水浅礁石多、水流湍急、行船危险的地方。艾青《光的赞歌》:“不知穿过了多少的险滩和暗礁。”徐迟《入峡记》:“他一到险滩,精神就集中了。”

【头】〔古文〕《唐韻》度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徒侯切,音投。《說文》首也。《禮·玉藻》頭容直。《釋名》頭,獨也,於體高而獨也。又古者謂一人爲一頭。《春秋元命苞》十紀,其一曰九頭紀,卽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又《儀禮·士相見禮》贄,冬用雉,夏用腒,左頭奉之。《註》頭,陽也。《疏》執禽者左首。雉以不可生服,故殺之。雖死猶尚左,以從陽也。又人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註》豎,小吏,名頭須。又藥名。《本草綱目》百頭,貫衆也。一名鴟頭。《陶弘景曰》葉似大蕨,毛芒似老鴟頭。又《唐韻》《正韻》

【天险】谓天势高险。《易·坎》:“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孔颖达疏:“言天之为险,悬邈高远,不可升上。”2.地势高险之处;天然险要之地。《后汉书·孔融传》:“前以露袁术之罪,今復下刘表之事,是使跛牂欲闚高岸,天险可得而登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洛水又东逕一合坞南,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絶,惟筑西面即为固。一合之名,起於是矣。”《魏书·崔浩传》:“函谷关号曰天险。一人荷戈,万夫不得进。”宋叶适《故礼部尚书黄公墓志铭》:“剑阁天险,汉中、兴势蔽遮於外,昔人守蜀之常也。”《明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峡路】道路或航道。北周庾信《奉和赵王途中五韵》:“峡路沙如月,山峰石似眉。”唐韦应物《答令狐侍郎》诗:“吴门冒海雾,峡路凌连磯。”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蜀之三峡,河之三门,南越之恶谿……皆险絶之所,自有本处人为篙工。大抵峡路峻急,故曰:‘朝发白帝,暮彻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