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行客无宁日,不及田家业在耕
| 诗句 | 读音 | 
|---|---|
| 不及田家业在耕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十三耕 拼音: bù jíjiā yèzàigēng | 
| 天涯行客无宁日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入五質 拼音: tiān yáxíng kèwú nìng4 | 
天涯行客无宁日,不及田家业在耕释义
【不及】1.赶不上;来不及。《易·小过》:“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高亨注:“不及,行在其后。”《史记·项羽本纪》:“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使良时一过,匈虏復兴,则万代为患,虽后悔之亦不及矣。”鲁迅《书信集·致施蛰存》:“近因搬屋及大家生病,久不执笔,《现代》第三卷第二期上,恐怕不及寄稿了。”2.不如;比不上。《史记·游侠列传论》:“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採者。”唐王昌龄《西宫秋怨》诗:“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巴金
【家业】产。《汉书·杨王孙传》:“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南史·何戢传》:“﹝戢﹞家业富盛,性又华侈,衣被服饰,极为奢丽。”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除蠹》:“有豪族陈氏为县録事,家业殷富,子弟復多。”《红楼梦》第一○三回:“父亲已没,只有母亲,又过继了一个混帐儿子,把家业都花完了。”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老汉使尽了最后的一点点力气以后,抱着儿子梁三可以创立家业的希望,心满意足地辞别了人间。”2.家传的事业或学业。《后汉书·郭镇传》:“镇弟子禧,少明习家业,兼好儒学,
【在】《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又察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又存也。《論語》父母在。又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謂所居爲行在所。又姓。晉汝南太守在育。又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又昨代切,音載。義同。又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又叶才里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
【耕】〔古文〕畊《唐韻》古莖切《韻會》古庚切《正韻》古衡切,音更。《說文》犂也。古者井田,故从井。《易·无妄》六二不耕穫,不葘畬,則利有攸往。《禮·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山海經》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又《正字通》凡致力不怠,謂之耕。又假它事代食,若力田然,亦曰耕。《揚子·法言》耕道得道,獵德得德,是獲饗也。吾不睹參辰之相比也。《拾遺記》賈逵門徒來學,不遠千里,獻粟盈倉。或云:逵非力耕,所謂舌耕也。《任彥昇·薦士表》旣筆耕爲養。《唐書·王勃傳》心織而衣,筆耕而食。《宋史·王韶傳》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餘里,各在天一涯”。南朝陈徐陵《与王僧辩书》:“维桑与梓,翻若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冰心《往事二》十:“遍天涯长着萋萋的芳草,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
【行客】居。汉刘向《列女传·阿谷处女》:“行客之人,嗟然永久,分其资财,弃於野鄙。”《后汉书·儒林传下·服虔》:“举孝廉,稍迁,中平末,拜九江太守。免,遭乱行客,病卒。”2.过客;旅客。《淮南子·精神训》:“是故视珍宝珠玉犹砾石也,视至尊穷宠犹行客也。”高诱注:“行客,犹行路过客。”《南史·夷貊传下·文身国》:“土俗欢乐,物丰而贱,行客不齎粮。”明王廷相《秋日巴中旅行》诗:“巴东秋气早,行客已悽悽。”郭沫若《喀尔美萝姑娘》:“平时很寥寂的行店都竞争着装饰起来招诱行客。”3.指后到的客人。与坐客相对。《儿女英雄传》
【无宁】“无宁”。1.宁可;不如。《论语·子罕》:“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明文徵明《<陈氏家乘>序》:“与其诬也,无寧略於所始,而传其疑也。”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一:“诗人与其使用那显然不合的或然之事……无宁使用未必然的显然合理之事。”2.难道。《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寧菑患?”杜预注:“言见遇如此,寧当復有菑患邪?”3.犹无乃,实乃。《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寡君闻君有不令之臣为君忧,无寧以为宗忧。”杜预注:“言华氏为宋宗室之羞耻。”杨伯峻注:“无寧,无乃也。”宋
【日】〔古文〕《唐韻》《正韻》人質切《集韻》《韻會》入質切,音。《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博雅》君象也。《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易·乾卦》與日月合其明。又《繫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又《說卦》離爲火爲日。《周禮·天官·九註》日者天之明。《禮·祭義》日出於東。《史記·天官書註》日者,陽精之宗。《前漢·律歷志》日合於天統。《後漢·荀爽傳》在地爲火,在天爲日。《淮南子·天文訓》火氣之精者爲日。又《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傳》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又《洪範》五紀,三曰日。《傳》紀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