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因榛莽,靡靡眺原野

迢迢因榛莽,靡靡眺原野

诗句读音
迢迢因榛莽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tiáo tiáoyīnzhēn mǎng
靡靡眺原野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拼音: mǐ mǐ4yuán yě

迢迢因榛莽,靡靡眺原野释义

【迢迢】高貌。晋陆机《拟西北有高楼》诗:“高楼一何峻,迢迢峻而安。”宋司马光《次韵和宋复古春日》之五:“残春举目多愁思,休上迢迢百尺楼。”2.深貌。唐李涉《六叹》诗之二:“美人清昼汲寒泉,寒泉欲上银瓶落。迢迢碧甃千餘尺,竟日倚阑空叹息。”3.道路遥远貌;水流绵长貌。晋潘岳《内顾诗》之一:“漫漫三千里,迢迢远行客。”宋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诗:“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三折:“云黯黯,水迢迢,风凛凛,雪飘飘。”陈毅《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诗之五:“行行过太行,迢迢赴延安。”4.时间久

【因】〔古文〕《唐韻》於眞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眞切,音姻。《說文》从囗大。會意。《徐鍇曰》能大者,衆圍就之也。又仍也,襲也。《論語》殷因於夏禮。《孟子》爲高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註》析而又析也。《禮·禮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又依也。《論語》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又托也。《孟子》時子因子而以告孟子。又由也。《鄒陽·上梁王書》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莫不按劒相眄者,無因至前也。又緣也。《傳燈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因

【榛莽】1.杂乱丛生的草木。唐李白《古风》之十四:“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明高启《顾荣庙》诗:“坟祠託荒郊,萧条并榛莽。”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去馆稍远,荒凉闃寂,榛莽翳然。”鲁迅《二心集·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2.泛指荒原。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兵燹以来,名胜之地,化为榛莽。”3.喻艰危,荒乱。唐谷神子《博异志·阎敬立》:“今天下榛莽,非独此馆,宫闕尚生荆棘矣。”《新唐书·李泌传赞》:“观肃宗披榛莽,立朝廷,单言暂谋有所寤合,皆付以政。”漢

【靡靡】迟。迟缓貌。《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心中摇摇。”毛传:“靡靡,犹迟迟也。”2.引申为逐渐,渐渐。晋陶潜《己酉岁九月九日》诗:“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元郑彝《续兰亭会补山阴令虞国诗》:“靡靡时运近,期焉抚岏巑。”3.草随风倒伏貌。战国楚宋玉《高唐赋》:“薄草靡靡,联延夭夭。”晋陆机《拟青青河畔草》诗:“靡靡江离草,熠燿生河侧。”《云笈七籤》卷八六:“有石蓝之花,轻而坚劲,一枝千花,千年一开,随风靡靡。”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循路登絶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4.引申为随顺貌。《

【眺】《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他弔切,音糶。《說文》目不正也。《潘岳·射雉賦》邪眺旁剔。《註》視瞻不正,常驚惕也。又《玉篇》眺望也。《類篇》遠視也。《禮·月令》可以遠眺望。又臺名。《三輔黃圖》影蛾池,一曰眺蟾臺。又《集韻》《正韻》土了切《韻會》吐了切,糶上聲。義同。 或作覜。

【原野】“原壄”。平原旷野。《国语·鲁语上》:“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吕氏春秋·季春纪》:“循行国邑,周视原野。”高诱注:“广平曰原,郊外曰野。”《楚辞·九歌·国殇》:“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壄。”朱熹集注:“壄,古野字。弃原壄,骸骨弃於原壄也。”宋陆游《荞麦初熟刈者满野喜而有作》诗:“城南城北如铺雪,原野家家种蕎麦。”清龚自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取不逞夷人及奸民,就地正典型,非有大兵陈之原野之事,岂古人於陆路开边衅之比也哉?”巴金《<春天里的秋天>序》:“春天,枯黄的原野变緑了。”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