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奏事宜思复古,兴修风教望还淳

条奏事宜思复古,兴修风教望还淳

诗句读音
条奏事宜思复古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拼音: tiáo|tiāozòu shìyí1|1fù gǔ
兴修风教望还淳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xīng xiūfēng jiàowànghuán chún

条奏事宜思复古,兴修风教望还淳释义

【条】《廣韻》徒聊切《集韻》《韻會》田聊切,音迢。或作樤。《說文》小枝也。《徐曰》自枝而出也。《詩·周南》伐其條枚。《傳》枝曰條,榦曰枚。又長也。《書·禹貢》厥木惟條。又木名。橘屬。《爾雅·釋木》柚條。《詩·秦風》有條有梅。《埤雅》柚似橙而大于橘。一名條。又條理也。《書·盤庚》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又條然,嘯貌。《詩·王風》中谷有蓷,條其歗矣。又條達也。《前漢·郊祀歌》聲氣遠條。又條鬯也。《前漢·律志》隂陽萬物,靡不條鬯該成。又敎條。《史記·酷吏傳》以興化條。又條奏。《前漢·元帝詔》條奏無有所諱。又條例。《晉書

【奏事】1.向皇帝陈述事情。《史记·汲郑列传》:“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宋沉括《梦溪笔谈·谬误》:“黄宗旦晚年病目,每奏事,先具奏目,成诵於口。”2.指向丞相陈述事情。《史记·张丞相列传》:“魏丞相相者,济阴人也。以文吏至丞相。其人好武,皆令诸吏带剑,带剑前奏事。”宋孔平仲《孔氏杂说》:“白事丞相,亦可谓之奏事。《魏相传》‘带剑奏事’是也。”3.向皇帝奏陈的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宦者輒从輼凉车中可其奏事。”《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时诸奏事及公卿较议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輒分解趣理,各得其情

【宜】〔古文〕《唐韻》《集韻》魚羈切《韻會》疑羈切,音儀。《說文》所安也。《增韻》適理也。《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禮·王制》齊其政,不易其宜。又《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註》職方氏所謂靑州宜稻粱,雍州宜黍稷之類是也。又《詩·周南》宜其室家。《傳》宜者,和順之意。又《爾雅·釋詁》宜,事也。《詩·大雅》公尸來燕來宜。《毛傳》宜其事也。又《玉篇》當也,合當然也。《禮·樂記》武之遲久,不亦宜乎。又祭名。《書·泰誓》類于上帝,宜于冢土。《註》祭社曰宜。冢土,社也。《禮·王制》宜乎社。《

【思】〔古文〕恖《廣韻》息兹切《集韻》《韻會》新兹切《正韻》息移切,音司。《說文》睿也。《書·洪範》思曰睿。《六書總要》念也,慮也,繹理爲思。又願也。《詩·大雅》思皇多士。《箋》願也。《正義曰》以意之所思,必情之所願也。又語巳辭。《詩·周南》不可泳思。又《大雅》神之格思。又語起辭。《詩·大雅》思齊太任。又《魯頌》思樂泮水。又《諡法》謀慮不愆曰思。又州名。楚黔中地,唐置思州,以思邛水得名。又姓。以諡爲氏,明有思志道。又《廣韻》《集韻》《類篇》《韻會》相吏切,音四。《揚雄·甘泉賦》儲精垂思。又悲也。《詩·小雅》思泣

【复古】恢复旧的制度、习俗等。《诗·小雅·车攻序》:“《车攻》,宣王復古也。”唐元稹《制诰序》:“追而序之,盖所以表明天子之復古而张后来者之趣尚耳。”清俞樾《茶香室丛钞·赵子昂尚书集注序》:“秦火之后,《乐》遂无復存。《诗》、《书》、《礼》、《乐》、《春秋》,由汉以来,诸儒有意復古,殷勤收拾,而作伪者出焉。”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二:“我们如果认为旧文艺什么都好,什么都保存,那样就会走到复古的路上去了。”

【兴修】动工修建。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一:“今年以来,役作甚苦,又闻来春欲令兴修永洛结公二城。”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若材力不办兴修,便许申奏替换。”《清史稿·高宗纪一》:“丙午,鄂尔泰议覆刘於义奏勘直隶水利,命拨银五十万两兴修。”

【风教】《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后以“风教”指风俗教化。《史记·五帝本纪》:“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梵衍那国》:“文字、风教、货币之用,同覩货逻国。”郭沫若《卓文君》第二景:“我们县里,得王父台主持风教,使民家女子,也能弹琴,这要算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呢。”

【望】〔古文〕《唐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音。《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詩·邶風》瞻望弗及。又《詩·大雅》令聞令望。《疏》爲人所觀望。又《孟子》望望然去之。《趙岐註》慚愧之貌也。《朱傳》去而不顧之貌。又《博雅》覗也。《韻會》爲人所仰曰望。又責望。又怨望。又祭名。《書·舜典》望于山川。《傳》皆一時望祭之。《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音亡。義同。《詩·小雅》萬夫所望。《釋文》協韻音亡。又《釋名

【还淳】到原来的淳朴状态。《南齐书·明帝纪》:“永览玄风,兢言集愧,思所以还淳改俗,反古移民。”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张罗峰》:“今乃人人侈用,一变至此,诚不可不反正还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