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瓮栽荷,铜彝种菊,胆瓶萱草榴花

铁瓮栽荷,铜彝种菊,胆瓶萱草榴花

诗句读音
胆瓶萱草榴花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dǎn píngxuān cǎoliú huā
铜彝种菊平仄:平 平 平 平
韵脚:入一屋
拼音: tóng2zhǒng|zhòng|chóngjú
铁瓮栽荷平仄:仄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七歌
拼音: tiě wèng1hé

铁瓮栽荷,铜彝种菊,胆瓶萱草榴花释义

【胆瓶】的花瓶,因形如悬胆而名。宋陈傅良《水仙花》诗:“掇花寘胆瓶,吾今得吾师。”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一折:“兴儿,你将这碧桃花拣那开得盛的折一枝来,胆瓶里插着,等我看咱。”清纳兰性德《忆江南》词:“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宗璞《团聚》:“他以为这些玩意都散失了,现在居然还有胆瓶、磁罐之类堆着。”

【萱草】1.植物名。俗称金针菜、黄花菜、多年生宿根草本,其根肥大。叶丛生,狭长,背面有棱脊。花漏斗状,橘黄色或桔红色,无香气,可作蔬菜,或供观赏。根可入药。古人以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称忘忧草。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唐万楚《五日观妓》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明张时彻《采葛篇》:“愿留枯根株,化作萱草枝。”2.借指母亲。明刘基《发安溪至青田戎事急不得留有感》诗:“朝原思脊令,夜船梦萱草。”明何景明《为李秀才寿母》诗:“梅花似白髮,萱草亦朱颜。”参见“萱堂”。

【榴花】1.石榴花。唐李商隐《茂陵》诗:“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元刘詵《和东坡四时词》之二:“槐影横阶午簟凉,榴花满地风帘静。”明孙仁孺《东郭记·郁陶思君尔》:“良人去久,没个人儿走,风吹榴花红欲剖,问道儿家知否?”2.据《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载,顿逊国有酒树似安石榴,采其花汁停瓮中,数日成酒。后以“榴花”雅称美酒。南朝梁元帝《刘生》诗:“榴花聊夜饮,竹叶解朝酲。”唐李峤《甘露殿侍宴应制》诗:“御筵陈桂醑,天酒酌榴花。”宋王安石《寄李士宁先生》诗:“渴愁如箭去年华,陶情满满倾榴花。”

【铜】《唐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同。《說文》赤金也。《本草集解》銅有赤白靑三種。赤銅出川廣雲貴等處,山中土人穴山采礦,鍊取之。白銅出雲南,靑銅出南番。《廣韻》金之一品。《前漢·律歷志》凡律度量用銅者,取爲物至精,不爲燥濕寒暑變節,不爲霜露風雨攺形也。又自然銅。一名石髓鉛。又銅靑。《本草集解》銅之精華,卽空綠,以次空靑也。《抱朴子·金丹卷》銅靑塗脚,入水不腐。又地名。《左傳·成九年》執諸銅鞮。《註》銅鞮,晉別縣,在上黨。《前漢·地理志》益州郡銅瀨縣。又山名。《前漢·吳王濞傳》吳有豫章郡銅山。又官名。

【彝】〔古文〕《唐韻》以脂切《集韻》《韻會》《正韻》延知切,音姨。《說文》宗廟常器也。从糸。糸,綦也。升,持米器,中實也。彑聲。《左傳·襄十九年》取其所得,以作彝器。《註》謂鍾鼎爲宗廟之常器。又《廣韻》酒尊也。《爾雅·釋器》彝卣罍,器也。《註》皆盛酒尊,彝其總名。《周禮·春官·小宗伯之職》辨六彝之名物,以待祼將。《註》六彝,雞彝,鳥彝,黃彝,虎彝,蜼彝,斝彝。又《廣韻》法也。《周禮·春官》司尊彝。《註》彝,灋也。言爲尊之灋也。又《爾雅·釋詁》常也。《書·洪範》彝倫攸敘。《詩·大雅》民之秉彝。 《玉篇》一作。漢典

【菊】《唐韻》《韻會》居六切,音掬。古作蘜、鞠。《爾雅》蘜,治蘠也。《郭註》今之秋華菊。《禮·月令》鞠有黃華。《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又水名。《水經注》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西北石礀山芳菊谿。又《韻補》訣力切。《賈島詩》九日不出門,十日見黃菊。灼灼耀繁英,美人無消息。《集韻》亦作蓻。漢典考證:〔《唐韻》《韻會》居六切,音掬。古作蘜。《說文》蘜,治牆也。《郭註》今之秋華菊。《禮·月令》蘜有黃華。〕 謹按郭註係爾雅之註,今改說文爲爾雅。照原文牆字改蘠字。月令蘜字改鞠字。古作蘜之下增鞠字。 考證:〔《唐韻》《

【铁瓮】铁瓮”。亦作“铁瓮”。1.坚固的瓮城。比喻强盛的国势。唐秦韬玉《陈宫》诗:“金城暗逐歌声碎,铁瓮潜随舞势休。”参见“瓮城”。2.指铁瓮城,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为三国时孙权所筑。唐杜牧《润州》诗之二:“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冯集梧注:“原注:‘润州城,孙权筑,号为铁瓮。’《演繁露》:‘润州城古号铁瓮,人但知其取喻以坚而已,然瓮形深狭,取以喻城,似为非类。乾道辛卯,予过润,蔡子平置燕于江亭,亭据郡治前山絶顶,而顾子城雉堞缘冈,弯环四合,其中州郡诸廨在焉,圆深之形,正如卓瓮,予始知

【栽】《唐韻》祖才切《集韻》《韻會》《正韻》將來切,音哉。《說文》作,草木之殖曰栽。《中庸》栽者培之。又穉曰栽,長曰樹。《廣韻》種也。又《博雅》栽閣也。又《唐韻》《集韻》《韻會》昨代切《正韻》作代切,音再。《說文》築牆長板。《左傳·桓五年》水昏正而栽。《註》設築板。 俗作,非。

【荷】《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音何。《爾雅·釋草》荷,芙渠。《註》別名芙蓉,江東人呼荷。《詩·鄭風》隰有荷華。《傳》荷華,扶渠也。又《陳風》有蒲與荷。《箋》芙渠之莖也。《埤雅》荷,總名也,華葉等名具衆義,故以不知爲問,謂之荷也。又《本草》薄荷,莖、葉似荏而長。又地名。《吳志·裴松之傳》吳圍成陽都尉張喬于揚荷橋。又《集韻》居何切,音歌。水名,與菏同。註詳菏字。又《廣韻》胡可切。《左傳·昭七年》其子弗克負荷。《註》荷,擔也。《論語》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疏》荷,擔揭也。《晉書·輿服志》八座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