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突骑、鼙鼓声喧,寂寞霓裳羽衣曲
诗句 | 读音 |
---|---|
寂寞霓裳羽衣曲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jì mòní cháng yǔ yī qǔ |
听突骑、鼙鼓声喧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二元 拼音: tīng1qípí gǔshēngxuān |
听突骑、鼙鼓声喧,寂寞霓裳羽衣曲释义
【寂寞】空虚无物。《吕氏春秋·审分》:“是故於全乎去能,於假乎去事,於知乎去几,所知者妙矣。若此则能顺其天,意气得游乎寂寞之宇矣。”《淮南子·俶真训》:“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风尘不起,囹圄寂寞。”吕向注:“寂寞,言空虚也。”2.寂静无声;沉寂。《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王逸注:“寂寞,无人声也。”晋谢道韫《登山》诗:“巖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老舍《微神》:“﹝小房子﹞里边什么动静也没有,好象它是寂寞的发源地
【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法曲。为开元中河西节度使杨敬忠所献。初名《婆罗门曲》。经唐玄宗润色并制歌词,后改用今名。传说中亦有为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及游月宫密记仙女之歌归而所作等说,虽荒诞不可信,但每被诗人搜奇入句。唐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女儿山》诗:“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明何景明《听琴篇》:“忽然翻作广寒游,知是《霓裳羽衣曲》。”参阅《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宋沉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
【突】〔古文〕《廣韻》《韻會》陀骨切《集韻》他骨切,音葖。《揚子·方言》江湘謂卒相見曰突。一曰出貌。《詩·齊風》突而弁兮。又觸也,欺也。《任昉·致大司馬簫衍記室箋》府朝初建,俊賢翹首,維此魚目,唐突璵璠。又穿也。《左傳·襄二十五年》鄭子展子產伐,宵突城。《註》突,穿也。又禿也。《荀子·非相篇》孫叔敖突禿長左。《註》謂短髮可凌突人者。又《爾雅·釋宮》植謂之傳,傳謂之突。《疏》植謂戸之維持鎖者也,植木爲之,又名傳。又名突也。又惡馬曰突。《前漢·法志》以鞿而御駻突。《註》突,惡馬。又竈突。《前漢·霍光傳》其竈直突。《
【骑】《唐韻》《集韻》《韻會》渠羈切《正韻》渠宜切,音奇。《說文》跨馬也。《名》騎,支也,兩脚支別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奇寄切,音芰。義同。又《增韻》馬軍曰騎。《禮·曲禮》前有車騎。《疏》古人不騎馬,故經典無言騎。今言騎,是周末時禮。《能攺齋漫錄》左傳昭二十五年,左師展將以公乗馬而歸。劉炫謂欲與公單騎而歸,此騎馬之漸也。《正字通》古者服牛乗馬,馬以駕車,不言單騎。至六國時,始有單騎,蘇秦所謂車千乗,騎萬匹是也。又票騎,官名。《前漢·武帝紀》以霍去病爲票騎將軍。《註》位三司,品秩同大將軍。又旄頭騎
【鼙鼓】小鼓和大鼓。古代军所用;古代乐队也用。《周礼·春官·锺师》:“掌鼙鼓縵乐。”《吕氏春秋·古乐》:“有倕作为鼙鼓鐘磬。”《六韬·兵徵》:“金鐸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汉书·史丹传》:“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晋陆机《演连珠》之三六:“臣闻柷敔希声,以谐金石之和;鼙鼓疏击,以节繁絃之契。”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清王韬《瀛壖杂志》:“拔发骑龙望斾旌,经年鼙鼓未休兵。”陈毅《寄耿星同志》诗:“黑非独立惊鼙鼓,数行韵语报平安。”
【声】《字彙》同。《正字通》俗聲字。(聲)〔古文〕殸《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又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又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
【喧】《廣韻》况袁切《集韻》《韻會》許元切,音萱。《玉篇》大語也。《集韻》與吅同。或作讙。又與咺同。《漢武帝·悼李夫人賦》悲愁於邑,喧不可止兮。《註》師古曰:朝鮮之閒,謂小兒泣不止,名爲喧,音許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