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六律应,交泰万宇平

同和六律应,交泰万宇平

诗句读音
交泰万宇平平仄:平 仄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二仙
拼音: jiāo tàiwàn yǔpíng
同和六律应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tóng|tònghé|hè|huó|huò|húliù lǜ1|4

同和六律应,交泰万宇平释义

【交泰】1.《易·泰》:“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言天地之气融通,则万物各遂其生,故谓之泰。后以“交泰”指天地之气和祥,万物通泰。汉王符《潜夫论·班禄》:“是以天地交泰,阴阳和平。”前蜀贯休《上孙使君》诗:“圣主得贤臣,天地方交泰。”2.指君臣之意互相沟通,上下同心。明张居正《庆成侍宴》诗:“交泰正逢千载会,譾才何以佐昇平。”《平山冷燕》第一回:“百官既具表称贺,朕当赐宴答之,以表一时君臣交泰之盛。”

【万宇】1.极言屋宇之多。宇,屋檐。晋陆机《七徵》:“万宇云覆,千楹林错。”2.天下。南朝齐谢朓《元会曲》:“天仪穆藻殿,万宇寿皇基。”唐褚亮《祈穀乐章·舒和》诗:“庶俾亿龄禔景福,长欣万宇洽时邕。”宋陆游《天申节贺表》:“天子有父尊之至,心均万宇之欢。”

【平】〔古文〕《唐韻》符兵切《集韻》《韻會》蒲兵切《正韻》蒲明切,音苹。《說文》平,語平舒也。《廣韻》平,正也。《增韻》平,坦也。《易·泰卦》无平不陂。又《廣韻》平,和也。《書·堯典》平章百姓。《傳》平和章明。《疏》和協顯明於百官之族姓。又成也。謂解恕和好也。《爾雅·釋詁》平,成也。《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穀梁傳》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義也。《註》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義。《左傳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又治也。《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傳》水土治曰平。《詩·小雅》原隰旣平。又治

【同】《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又《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又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又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又《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又《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

【六律】古代乐音标准名。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管,以管之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皆以此为准。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六律即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於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司马贞索隐:“古律用竹,又用玉,汉末以铜为之。”宋司马光《答景仁论养生及乐书》:“调六律、五声、八音、七始,以形容其心。”参见“十二律”。

【应】《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陵切,音膺。《說文》當也。从心聲。《徐曰》,鷹字也。本作,今作應。又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又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又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又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又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