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
诗句 | 读音 |
---|---|
头巾漉酒临黄菊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韵脚:入一屋 拼音: tóu jīnlù jiǔlínhuángjú |
手板支颐向白云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shǒu bǎn zhī yí4bái yún |
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释义
【头巾】1.裹头的织品。《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唐于鹄《过张老园林》诗:“身老无修饰,头巾用白纱。”宋高承《事物纪原·冠冕首饰·头巾》:“古以皁罗裹头号头巾。蔡邕《独断》曰:古幘无巾;王莽头秃,乃始施巾之始也。《笔谈》曰:今庶人所戴头巾,唐亦谓之四脚,二繫脑后,二繫頷下。取服劳不脱,反繫于顶上;今人不復繫頷下,两带遂为虚设。后又有两带四带之异,盖自宋朝始。”徐迟《牡丹》八:“她贴上乌黑的片子,扎上头巾。”2.指明清时规定给读书人戴的儒巾。《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鲁公子回到家
【漉酒】。《南史·隐逸传上·陶潜》:“郡将候潜,逢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復著之。”明王世贞《瞻美弟授太医院幕职同归至江口而别占一歌为赠》:“有冠不必挂神武,留作漉酒归江东。”汉
【黄】〔古文〕《唐韻》乎光切《集韻》《韻會》《正韻》胡光切,音皇。《說文》地之色也。《玉篇》中央色也。《易·坤卦》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君子黃中通理。又《史記·天官書》日月五星所行之道曰黃道。又山名。《前漢·東方朔傳》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又黃河。《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虛,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又地名。《春秋·哀十四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註》陳留封丘縣南有黃亭。又國名。《左傳·桓八年》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黃隨不會。《註》黃國,今弋陽縣。又州名。古邾國,漢西陵縣,隋黃州。又縣名。《
【菊】《唐韻》《韻會》居六切,音掬。古作蘜、鞠。《爾雅》蘜,治蘠也。《郭註》今之秋華菊。《禮·月令》鞠有黃華。《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又水名。《水經注》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西北石礀山芳菊谿。又《韻補》訣力切。《賈島詩》九日不出門,十日見黃菊。灼灼耀繁英,美人無消息。《集韻》亦作蓻。漢典考證:〔《唐韻》《韻會》居六切,音掬。古作蘜。《說文》蘜,治牆也。《郭註》今之秋華菊。《禮·月令》蘜有黃華。〕 謹按郭註係爾雅之註,今改說文爲爾雅。照原文牆字改蘠字。月令蘜字改鞠字。古作蘜之下增鞠字。 考證:〔《唐韻》《
【手板支颐】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后以“手板支颐”为闲散自适之典。唐雍陶《寄永乐殷尧藩明府》诗:“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
【白云】1.白色的云。《诗·小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於帝乡。”《史记·封禅书》:“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唐苏颋《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文汇报》1983.10.12:“《蓬莱导游图》有幅照片,蓝天之下,白云之上,嵌着蓬莱阁主要建筑,似仙山又似蜃楼。”2.黄帝时掌刑狱之官。后用作刑官的别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黄帝云师云名”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縉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