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盛强,背西海以夸

吐谷浑盛强,背西海以夸

诗句读音
背西海以夸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九麻
拼音: bèi|bēixī hǎiyǐ1|4
吐谷浑盛强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tǔ yù húnshèng qiáng

吐谷浑盛强,背西海以夸释义

【背】《唐韻》《韻會》補妹切《正韻》邦昧切,音輩。《說文》也。从肉北聲。《韻會》身北曰背。《玉篇》背脊。《正字通》身之隂也。《釋名》背,倍也,在後稱也。《易·艮卦》艮其背。《註》背者,無見之物也。又手背。《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合灂若背手文。又壽也。《爾雅·釋詁》背,壽也。《詩·大雅》黃耉台背。又《魯頌》黃髮台背。《傳》台背,皆壽徵也。又日旁氣也。《前漢·天文志》暈適背穴。《註》孟康曰:皆日旁氣也。背形如背字也。如淳曰:凡氣向日爲抱,向外爲背。又《玉篇》堂北曰背。《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傳》背,北堂

【西海】传说中西方之神海。《楚辞·离骚》:“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山海经·南山经》:“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2.指西方。对中原而言。《荀子·王制》:“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汉刘向《新序·善谋》:“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3.西方日落处。唐李白《古风》之十一:“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参见“西冥”。4.郡名。西汉末于今青海附近置西海郡。后因以为青海的别名。《汉书·张骞传》:“赖天之灵,从泝河山,涉流沙,通西海,山雪不积,士大夫径度,获王首虏,珍怪之物毕陈於闕。”《明史·西域传

【以】〔古文〕《韻會》《正韻》養里切,怡上聲。爲也。《論語》視其所以。又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註》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又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衆正。又《詩·周頌》侯彊侯以。《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又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又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註》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

【夸】《廣韻》苦瓜切《集韻》《韻會》《正韻》枯瓜切,音誇。大也。《爾雅·釋言》夸毗,體柔也。《詩·大雅》無爲夸毗。又《諡法》華言無實曰夸。又苦瓦切,音恗。夸奓,自大也。《前漢·諸侯王表》夸州兼郡。《楊僕傳》懷銀黃夸鄕里。又姓。又《集韻》虧亏切,音區。奢也。又《集韻》匈于切,音吁。美貌。又《集韻》區遇切,音姁。巍也。《左思·吳都賦》橫塘查下,邑屋隆夸。長干延屬,飛甍舛互。又苦禾切,音科。《陸機·感舊賦》或趨時以風發兮,或遺榮而媻娑。或沖虛以後已兮,或招世而自夸。 《說文》从大亏聲。亦作。

【吐谷浑】1.古鲜卑族的一支。本居辽东,西晋时在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西徙至甘肃、青海间,至其孙叶延时,始号其国曰吐谷浑。隋初,夸吕称可汗,建都伏俟城。唐时,诺曷钵可汗曾来朝,受封号。后为吐蕃所并。《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吐谷浑王伏连筹事魏尽礼。”胡三省注:“吐,从暾入声。谷,音浴。”参阅《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通典·边防六》。2.唐时泛指侵扰边境的敌军酋领。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五:“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3.复姓。本鲜卑族首领名,后遂为姓氏。见《魏书·官氏志》、《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

【盛强】强盛。《诗·唐风·椒聊序》:“《椒聊》,刺晋昭公也。君子见沃之盛彊,能修其政,知其蕃衍盛大,子孙将有晋国焉。”《汉书·孔光传》:“君德衰微,阴道盛彊,侵蔽阳明,则日蚀应之。”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吐谷浑》:“吐谷浑盛强,背西海以夸。”《新唐书·窦建德传》:“往文皇帝时,天下盛彊。”明李贽《与梅衡湘书》:“惟汉时冒顿最盛强,与汉结怨最深。”清独立苍茫子《东京学界告乡人书》:“但使此心不死,虽日暮途远,总不得谓以吾国之地大物博而终无盛强之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