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然衰飒嗟谁识,侠气当年盖五陵
诗句 | 读音 |
---|---|
颓然衰飒嗟谁识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tuí ránshuāi sàjiē2shí|zhì |
侠气当年盖五陵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xiá qìdāng niángài|gě|héwǔ líng |
颓然衰飒嗟谁识,侠气当年盖五陵释义
【颓然】和顺貌。《北史·文苑传·庾信》:“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頽然,有过人者。”《新唐书·回諲传》:“性静慎,勤总吏职,诸僚或出游,諲独頽然据案,鉤视簿最,翰益亲之。”宋苏轼《保母杨氏墓志铭》:“年三十,始隶苏氏,頽然顺善也。”2.颓放不羁貌。《南史·贺琛传》:“琛了不酬答,神用頽然。”宋何薳《春渚纪闻·琴趣》:“如孙登弹琴,頽然自得,风神超迈,若游六合之外者。”《明史·文苑传二·唐寅》:“寅诗文,初尚才情,晚年頽然自放,谓后人知我不在此,论者伤之。”陈田《明诗纪事丙籤·丁镛》:“凤仪耽诗,尤爱佳山水,生平多
【衰飒】1.衰落萧索。唐张九龄《登古阳云台》诗:“庭树日衰颯,风霜未云已。”明沉德符《野获编·科场·阁臣典试》:“吴崇仁以次辅领春闈,而假元之事起,狼狈去国,为天下笑,真所谓盛满之后,必有衰颯也。”阿英《流离》:“长湖一带,画出了很浓重的深秋情调,衰飒凄凉。”2.犹衰老。唐李益《罢镜》诗:“衰颯一如此,清光难復持。”明唐顺之《与蔡白石郎中书》:“岂知僕之衰颯剥落一至此哉。”3.颓废失落。清恽敬《与来卿书》:“进取宜缓,不宜因难进而衰颯。”陈炜谟《狼筅将军》:“白棣,别太衰飒了!鼓起你玫瑰花似的青春的鲜蕤罢,这世上
【嗟】〔古文〕差《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咨邪切,音罝。《玉篇》嗟歎也。《廣韻》咨也。《集韻》一曰痛惜也。《爾雅·釋詁》嗟,也。《釋名》嗟,佐也。言不足以盡意,故發此聲以自佐也。《書·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詩·周南》嗟我懷人。又《齊風》猗嗟昌兮。《疏》猗是心內不平,嗟是口之喑咀,皆傷歎之聲。《禮·檀弓》嗟來食。《廣韻》同。《集韻》本作,亦書作。又《集韻》遭哥切,音。《易·離卦》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音義》王肅讀遭哥切《阮籍·詠懷詩》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求仁自得仁,豈復歎咨嗟。又《韻會
【谁】《五音集韻》是爲切《玉篇》是推切,音垂。《說文》何也。《玉篇》不知其名也。《易·同人》出門同人。又誰咎也。《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老子·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莊子·天運篇》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註》未至孩童,便知人之姓名爲誰。又《爾雅·釋訓》誰昔昔也。《詩·國風》誰昔然矣。《傳》猶言疇昔也。郭璞曰:誰,發語辭。又《正韻》誰何,詰問也。《前漢·賈誼傳》利兵而誰何。《師古註》問之爲誰也。又《前漢·五行志》大誰卒。《師古註》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也。大誰,
【识】〔古文〕《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又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又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又姓。見《姓纂》。又《廣韻》《集韻》《韻會》
【侠气】见义勇为的气概。《后汉书·成武孝侯刘顺传》:“弘弟梁,以侠气闻。”宋苏轼《答范祖禹》诗:“而今太守老且寒,侠气不洗儒生酸。”鲁迅《呐喊·明天》:“但阿五有点侠气,无论如何,总是偏要帮忙。”
【当年】1.壮年。指身强力壮的时期。《墨子·非乐上》:“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眉之转朴。”孙诒让间诂:“王云:‘当年,壮年也。’当有盛壮之义。”《吕氏春秋·爱类》:“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许维遹集释引王念孙曰:“丁、当语之转,‘当年’犹‘丁年’耳。”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薄情业种,咱两箇彼各当年。”清李渔《巧团圆·原梦》:“登楼胜似登仙,登仙如今即是当年。”如:他正当年,身强力壮。2.指果树开花结子最多的一年。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二:“‘明年的茶子,不是当年
【五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县的合称。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咸阳市附近。为西汉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汉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輒迁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令供奉园陵,称为陵县。《汉书·游侠传·原涉》:“郡国诸豪及长安五陵诸为气节者,皆归慕之。”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有丽人焉,其人五陵豪族充选掖庭。”明马海浮《玉交枝·闺怨》曲:“三湘云尽雁影遥,五陵人困鶯花老。”2.指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园。《文选·班固<西都赋>》:“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刘良注:“宣帝杜陵,文帝霸陵在南,高、惠、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