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诸司西恻畔,枢寮却在外东厢
| 诗句 | 读音 |
|---|---|
| 枢寮却在外东厢 |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shūliáoquèzàiwàidōng xiāng |
| 外省诸司西恻畔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去二十九換 拼音: wài shěngzhū sīxīcèpàn |
外省诸司西恻畔,枢寮却在外东厢释义
【枢】《唐韻》昌朱切《集韻》《韻會》春朱切,音姝。本也。《說文》戸樞也。《爾雅·釋宮》樞謂之椳。又制動之主曰樞機。《易·繫辭》言行君子之樞機。又北斗第一星,謂之天樞。《春秋·運斗樞》天樞德見則鳳凰翔。又五帝之精黃,則含樞紐。《禮·大傳註》禘祭之一。又要也。《荀子·富國篇》人君者,管分之樞要也。又本也,中也。《淮南子·原道訓》經營四隅,還返于樞。又樞密,掌軍政之官也。《宋·司馬光集》文彥博除樞密,詔曰:仍冠中書。又金樞,月也。《木華·海賦》大明轡於金樞之穴。又木名。《詩·唐風》山有樞。《草木疏》樞,其針刺如柘,其
【却】《唐韻》俗卻字。(卻)《唐韻》去約切《集韻》《韻會》《正韻》乞約切,羌入聲。《說文》節欲也。从卩,谷聲。《增韻》止也,不受也。《孟子》卻之爲不恭。又《廣韻》退也。《前漢·袁盎傳》引卻愼夫人坐。《註》蘇林曰:卻謂而退之也。又《儀禮·士昏禮》啓會,卻于敦南。《疏》卻,仰也,謂仰於地。《韻會》俗作却。又訛作。
【在】《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又察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又存也。《論語》父母在。又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謂所居爲行在所。又姓。晉汝南太守在育。又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又昨代切,音載。義同。又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又叶才里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
【东厢】古代庙堂东侧的厢房。后泛指正房东侧的房屋。《史记·吴王濞列传》:“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乃屏错,错趋避东厢。”《文选·张衡<东京赋>》:“是时称警蹕已,下雕輦於东厢。”薛综注:“殿东西次为厢。”汉荀悦《汉纪·惠帝纪》:“皇帝就酒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已成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壻。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外省】谓中枢机构之外的官署。《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先是王藴荐部曲六十人助为城防,实以为内应也。嶷知藴怀贰,不给其仗,散处外省。”唐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隋世王劭上疏,请依古法復置女史之班,具録内仪,付于外省。文帝不许,遂不施行。”2.本省以外的省份。巴金《灭亡》第十三章:“你在这里没有家,就把我们这里当作你底家也好,我们都是外省人。”3.京都以外的地方各省。《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供桌底下设着地窖子……外省的地平,又都是用木板铺的,上面严丝合缝盖上,轻易看不出来。”汉
【诸司】众官吏;众官署。《左传·桓公十三年》:“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新唐书·百官志一》:“诸司奏大事者,前期三日具状,长官躬署,对仗伏奏,仗下,中书门下涖读。”
【西】〔古文〕《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音粞。《類篇》金方也。《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栖,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文作,象形也。《前漢·律歷志》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爲秋。《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又地名。《晉書·地理志》西郡。《韻會》唐置西州。又姓。《通志·氏族略》西氏。《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爲西。又《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又《篇海》蘇前切,音先。《前漢·郊祀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飮榮泉。《後漢·趙壹傳·窮鳥賦》幸賴大
【恻】〔古文〕《唐韻》《正韻》初力切《集韻》《韻會》察色切,音測。《說文》痛也。从心則聲。《廣韻》愴也。《易·井卦》井渫不食,爲我心惻。《揚子·太經》翕繳惻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