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从心心是正,一心逐物物皆邪
诗句 | 读音 |
---|---|
万法从心心是正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wàn fǎcóng xīnxīnshì zhèng |
一心逐物物皆邪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九麻 拼音: yī xīnzhú wù4jiēxié|yá|yé|yú|xú |
万法从心心是正,一心逐物物皆邪释义
【万法】语。梵语dharma,意译“法”,指事物及其现象,也指理性、佛法等。“万法”指一切事物。南朝宋朱昭之《难顾道士<夷夏论>》:“《金刚般若》,文不踰千,四句所弘,道周万法。”宋苏轼《东林第一代广慧禅师真赞》:“而况於出三界,了万法,不生不老,不病不死,应物而无情者乎。”明汪廷讷《狮吼记·摄对》:“有则万法俱来,无时一丝不挂,贫僧佛印是也。”典
【从心】1.顺从意愿。唐顾况《大茅岭东新居忆亡子从真》诗:“真静一时变,坐起唯从心。”2.见“从心所欲”。3.由衷;发自内心。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三幕:“始终忧郁和苦闷着的他,此时方从心的发出了爽朗的笑声。”应修人《欢愉引》:“有些人会刚象我所要地帮助我,也会从心地、不禁地顾我而美笑。”任心。《列子·杨朱》:“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杨伯峻集释引殷敬顺释文云:“从音纵,下同。”
【心】《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玉篇》《廣韻》訓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又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註》得氣之本也。《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詩序》情動于中。
【是正】订正;校正。《后汉书·安帝纪》:“詔謁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三国吴韦昭《<国语解>叙》:“及刘光禄於汉成世始更考校,是正疑谬。”宋曾巩《<金石录>跋尾·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永叔於学博矣,其於是正文字尤审。”清魏源《孟子年表考二》:“后人不知是正,反改《孟子》以就之,故曰舍经徇史也。”
【一心】心。同心;齐心。《书·泰誓上》:“受(商纣名)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韩诗外传》卷六:“故近者竞亲而远者愿至,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后汉书·朱儁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唐杜甫《高都护骢马行》:“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既然彼此一心,要看破些枕席私情,认定了伦常至性,把他激成一个当代人物。”2.忠心;全心全意。《书·盘庚下》:“式敷民德,永肩一心。”孔颖达疏:“长任一心以事君,不得怀二意。”《晏子春秋·问下二九》:“一心可以事百君,三
【逐物】追求外物。语出《庄子·天下》:“借乎惠施之才,駘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三国魏嵇康《答向子期难养生论》:“君子识智以无恒伤生,欲以逐物害性。”晋葛洪《抱朴子·酒诫》:“是以智者严櫽括於性理,不肆神以逐物。”明吴承恩《赠张乐一》诗:“世人嗜好苦不常,纷纷逐物何颠狂。”严复《救亡决论》:“同时陆氏兄弟,已有逐物破道之讥。”
【物】《唐韻》文弗切《集韻》《韻會》《正韻》文拂切,音勿。《說文》萬物也。牛爲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从牛。勿聲。《玉篇》凡生天地之閒,皆謂物也。《易·乾卦》品物流形。又《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周禮·天官·大宰》九貢,九曰物貢。《註》物貢,雜物,魚鹽橘柚。又《玉篇》事也。《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疏》物,事也。《禮·哀公問》敢問何謂成身,孔子對曰:不過乎物。《註》物,猶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三物敎萬民,而賔興之。又《詩·小雅》比物四驪。《傳》物,毛物也。《又》三十維物,爾牲則具
【皆】《唐韻》古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諧切,音街。《說文》俱詞也。《小爾雅》同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鄭康成讀皆如懈,非。又《字彙補》居之切,音箕。《前漢·孟喜傳》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師古註》荄,音皆。古皆荄與箕音同。又叶舉里切,音几。《詩·周頌》以治百禮,降福孔皆。《傳》皆,遍也。與偕通。《荀勗東西廂歌》降福孔偕。 《說文》白字兩見,一在自部,自部之白,疾二切,卽自字。皆字載自部中,則應从白。《集韻》或作皆,非。
【邪】《廣韻》似嗟切《集韻》《韻會》《正韻》徐嗟切,音斜。《廣韻》不正也。《正韻》姦思也,佞也。《易·乾卦》閑邪存其誠。《書·大禹謨》去邪勿疑。又《韻會》辟邪,獸名。又《唐韻》以遮切《集韻》《韻會》《正韻》余遮切,音耶。《說文》琅邪,郡名。又莫邪,劒名。吳大夫莫邪作寶劒,因名。又呼韓邪,匈奴王名。《前漢·宣帝紀》呼韓邪單于來朝。又若邪,水名。在越州會稽縣。又胥邪,木名。《司馬相如·上林賦》留落胥邪。《註》胥邪,似椶櫚,皮可爲索。又汙邪,下地田也。《史記·滑稽傳》汙邪滿車。又助語,又疑辭,經傳俱作邪,俗作耶。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