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还一介动千里,终始三年才两书

往还一介动千里,终始三年才两书

诗句读音
终始三年才两书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zhōng shǐsānniáncáiliǎngshū
往还一介动千里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仄
拼音: wǎng huányī jièdòngqiān lǐ

往还一介动千里,终始三年才两书释义

【终始】1.从开头到结局;事物发生演变的全过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汉杨恽《报孙会宗书》:“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宋陈善《扪虱新话·免役之法》:“荆公尝曰:‘吾行新法,终始以为不可者,司马光也,终始以为可行者,曾布也,其餘皆出入之徒也。’”清纳兰性德《题竹炉新咏卷》诗:“相约过君同展看,淡交终始似山泉。”2.引申为有始有终。唐贺兰进明《行路难》诗之五:“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以升沉中路分。”唐李咸用《论交》诗:“易得笑言友,难逢终始人。”《警世通言·杜十娘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年】漢典考證:〔又叶禰因切,音民。〕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謹照音義民改紉。考證:〔又叶禰因切,音民。〕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謹照音義民改紉。

【才】《唐韻》昨哉切《集韻》《韻會》《正韻》牆來切,音裁。《說文》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徐曰》上一,初生岐枝。下一,地也。《六書正譌》才,木質也。在地爲木,旣伐爲才,象其枝根斬伐之餘。从木省。別作材,非。又天地人爲三才。《易·繫辭》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一曰能也。《禮·文王世子》必取賢斂才焉。《論語》才難,不其然乎。《前漢·武帝紀》其令州縣舉茂才異等。《唐書·百官志》擇人以四才。《邵堯夫曰》臨大事然後見才之難。才者,天之良質也,學者所以成其才也。又質也,力

【两】〔古文〕《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

【往还】往返;来回。《列子·黄帝》:“入火往还,埃不漫,身不焦。”晋郭璞《江赋》:“介鲸乘涛以出入,鯼鮆顺时而往还。”清顾炎武《日知录·军行迟速》:“而帝问往还几日,懿对以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花城》1981年第1期:“三姓巴彦苏苏之间,媒人几经往还,讨价还价,事情将成定局。”2.交游;交往。《魏书·刘廞传》:“灵太后临朝,又与太后兄弟往还相好,太后令廞以诗赋授弟元吉。”元元怀《拊掌录》:“然性介僻,不与人往还。”魏巍《东方》第一部第九章:“可是,谁让他们又偏偏相遇,在战争的烟

【一介】耿介。《书·秦誓》:“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伎。”陆德明释文:“马本作介,云:一介,耿介,一心端慤者。字又作个。”按,《礼记·大学》引作“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伎。”《后汉书·袁绍传》:“以臣颇有一介之节,可责以鹰犬之功,故授臣以督司,諮臣以方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良史所书,盖取其狂狷一介,论政得失耳,非士君子守法度者所为也。”按,《公羊传·文公十二年》:“惟一介断断焉无他技。”何休注:“一介犹一概。”与此说异。2.一个。多指一个人。多含有藐小、卑贱的意思。用于自称为谦词。《礼记·杂记上》

【动】〔古文〕《唐韻》《正韻》徒摠切《集韻》《韻會》杜孔切,同上聲。《說文》作也。《增韻》動,靜之對。《易·坤卦》六二之動,直以方也。《書·說命》慮善以動,動惟厥時。又《廣韻》出也。《禮·月令》仲春,蟄蟲咸動。又搖也。《庾信·夢入內堂詩》日光釵焰動,窗影鏡花搖。又《韻會》《正韻》徒弄切,同去聲。《易·繫辭》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韻會》凡物自動,則上聲。彼不動而我動之,則去聲。又《集韻》覩孔切,音董。振動,拜也,以兩手相擊而拜。今倭人拜以兩手相擊,蓋古之遺法。

【千里】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唐孟郊《喜雨》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