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傥予烛,和羹登簋铏
王明傥予烛,和羹登簋铏释义
【和羹】1.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南朝宋宗炳《答何衡阳书》:“贝锦以繁采发华;和羹以盐梅致旨。”后用以比喻大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唐钱起《陪郭令公东亭宴集》诗:“不愁懽乐尽,积庆在和羹。”清钱谦益《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二:“举朝水火和羹苦,于野玄黄战血重。”2.喻宰辅之职。宋王禹偁《授御史大夫可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制》:“弄印之名已著,和羹之命爰行。”漢
【簋】〔古文〕朹《廣韻》居洧切《集韻》《韻會》矩鮪切《正韻》古委切,音晷。《說文》黍稷方器也。《廣韻》簠簋,祭器,受斗二升,內圓外方曰簋。《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簋,實一觳,崇尺。《疏》祭宗廟用木簋,今此用瓦簋,祭天地及外神,尚質,器用陶瓠之意也。《易·損卦》二簋可用享。《註》離爲日,日體圓。爲木,木器圓。簋象,則簋亦以木爲之也。《詩·秦風》於我乎每食四簋。《傳》四簋:黍稷稻粱。《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儀禮·公食大夫禮》宰夫東面坐啓簋會,各郤于其西。《史記·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堯舜,言道其德行,曰食土
【王明】谓天子之圣明。《易·井》:“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孔颖达疏:“井之可汲,犹人可用……若遭遇贤主,则申其行能。”宋苏轼《画车》诗之二:“九衢歌舞颂王明,谁惻寒泉独自清?赖有千车能散福,化为膏雨满重城。”清姚鼐《泊采石值沉南雷来为姑熟山长夜话因赠》诗:“安有才如万斛珠,不汲王明藏井甃。”
【傥】《唐韻》他朗切《集韻》《韻會》坦朗切《正韻》他曩切,湯上聲。倜儻,卓異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俶儻瑰瑋。《前漢·史丹傳》儻蕩不備。《註》豁達也。又《關尹子·一宇篇》心儻儻,物迭迭。《註》儻儻,猶儃儃。又或然之辭。儵忽不可期也。《莊子·天地篇》儻乎若行,而失道也。《繕性篇》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又《莊子·天下篇》時恣縱而不儻。《註》儻,苟也。又《韻會》通作黨。《前漢·董仲舒傳》黨可得見乎。《揚雄傳》黨鬼神可也。 本作儻。俗作倘。
【予】《唐韻》余呂切《集韻》《韻會》演女切《正韻》弋渚切,音與。賜也。《詩·小雅》君子來朝,何錫予之。《周禮·春官》內史掌王八枋之灋,七曰予,八曰奪。通作與。又《博雅》大予,樂名。《註》漢明帝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大樂爲大予樂。又《廣韻》弋諸切《正韻》羊諸切。與余同。我也。《郭忠恕·佩觿集》予讀若余。本無余音,後人讀之也。《顏師古·刊謬正俗》曲禮,予一人。鄭康成註:余予古今字。因鄭此說,學者遂皆讀予爲余。爾雅: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此則予之與余,但義訓我,非同字也。《說文》:予,相推予也。余
【烛】《集韻》持中切,音蟲。旱灼也。本作爞。或省。通作蟲。 《字彙》俗作燭字。非。(燭)《唐韻》之欲切《集韻》《韻會》朱欲切,音囑。《說文》庭燎火燭也。《廣韻》燈燭。《禮·曲禮》燭至起。《周禮·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又《玉篇》照也。《前漢·武帝紀》日月所燭,莫不率。又《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註》道光照也。《梁書·文帝紀》太平玉燭,爾乃議之。又《楚辭·天問》日出不到燭龍何燿。又星名。《史記·天官書》燭星,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見則滅,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漢元鳳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