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派同源,三教一舌

万派同源,三教一舌

诗句读音
万派同源平仄:仄 平 平 平
拼音: wàn|mòpàitóng yuán
三教一舌平仄:平 平 平 平
韵脚:入十五鎋
拼音: sān jiàoyīshé

万派同源,三教一舌释义

【万】《廣韻》《集韻》《韻會》同萬。又三字姓。西魏有柱國万紐于謹。又《廣韻》莫北切《集韻》密北切。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北齊特進万俟普。(萬)〔古文〕《唐韻》無販切,音蔓。《說文》蟲也。《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衆多,動以萬計。又數名。《易·乾象》萬國咸寧。《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又舞名。《詩·邶風》方將萬舞。《疏》萬者,舞之總名。《大戴禮·夏小正》萬也者,干戚舞也。《韻會》湯武以萬人得天下,故干舞稱萬舞。又州名。《寰宇記》漢巴東郡,後唐貞觀曰萬州。又姓。《通志·氏族略》萬

【派】《廣韻》匹卦切《集韻》《韻會》普卦切,音。《說文》別水也。一曰水分流也。《左思·吳都賦》百川派別,歸海而會。又《博雅》水自汾出爲派。又《集韻》卜卦切,音。谷名,在安邑。又莫獲切,音麥。泉潛通也。又《韻補》叶滂佩切,音配。《歐陽修·病暑賦》覽星辰之浮沒,視日月之隂蔽。披閶闔之淸風,飮黃流之巨派。又叶普駕切,音怕。《呂溫勳臣贊》河出昆侖,來潤中夏。連山合沓,橫擁其派。 或作泒,非。泒音孤,水名。漢典考證:〔《博雅》水自分出爲派。〕 謹照原文分改汾。 考證:〔《博雅》水自分出爲派。〕 謹照原文分改汾。

【同源】1.指水流同一源头。《文选·左思<魏都赋>》:“墱流十二,同源异口,畜为屯云,泄为行雨。”李周翰注:“同源,同漳水;异口,分渠口各别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湘灕同源,分为二水,南为灕水,北则湘川。”2.谓事物的来源相同。《后汉书·延笃传》:“夫人二致同源,总率百行。”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然则利交同源,派流则异。”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我想,人猿同源的学说,大约可以毫无疑义了。”王力《同源字论》一:“同字未必同源。”

【三教】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汉班固《白虎通·三教》:“王者设三教者何……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2.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汉徐干《中论·治学》:“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3.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北史·周本纪下》:“十二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舌】《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食列切,然入聲。《說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者也。《徐曰》凡物入口,必干於舌。《六書精薀》舌以卷舒爲用,口以開闔爲用,各一其隂陽也。《釋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又》舌,泄也,舒泄所當言也。《易·說卦》兌爲口舌。《疏》口舌,爲言語之具也。《詩·大雅》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又射侯上下个曰舌。《儀禮·鄕射禮》倍中以爲躬,倍躬以爲左右舌。《註》居兩旁謂之个,左右出謂之舌。又言也。《揚子·太經》吐黃酋舌。《註》舌,言也。又姓。《姓纂》越大夫舌庸。又羊舌,複姓。《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