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古来同一月,斫不尽、广寒香
诗句 | 读音 |
---|---|
斫不尽、广寒香 |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zhuóbù jìnguǎng|ānhán xiāng |
万万古来同一月 | 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 wàn wàn3láitóng|tòngyī yuè |
万万古来同一月,斫不尽、广寒香释义
【斫】《唐韻》之若切《集韻》《韻會》職略切,音灼。《說文》擊也。《玉篇》刀斫。《後漢·呂布傳》拔戟斫機。《枚乗·七發》使琴摯斫斬以爲琴。又《揚子·方言》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爲無知,謂之聑,或謂之斫。《註》斫,郗斫頑直之貌,今關西語亦皆然。又姓。《廣韻》漢複姓有斫胥氏,何氏姓苑云:今平陽人。又《集韻》尺約切,音婥。硸斫,不解悟貌。
【不尽】1.未完;无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朱自清《阿河》:“前面偏左的地方,是一片淡蓝的湖水,对岸环拥着不尽的青山。”2.犹不已。《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景清在席上叙起姪儿许多英雄了得,京娘欢喜不尽。”3.不完全。茅盾《子夜》三:“目前这几位实业家就不是一业,他们各人的本身利害关系就彼此不尽相同。”4.书信末尾用语。犹言不一一。
【广】《唐韻》《集韻》魚檢切《韻會》疑檢切,醃上聲。《說文》因广爲屋。象對刺高屋之形。《徐鉉曰》因广爲屋,故但一邊下。《增韻》棟頭曰广。《韓愈·遊湘西寺詩》剖竹走泉源,開廊架屋广。又《釋名》衾,广也。其下廣大,如广受人也。又《廣韻》魚掩切,音隒。義同。(廣)《唐韻》《集韻》《韻會》古晃切,光上聲。《說文》殿之大屋也。又《玉篇》廣,大也。《廣韻》廣,闊也。《易·繫辭》廣大配天地。《疏》大以配天,廣以配地。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嶺南道有廣州。又姓。《姓譜》出丹陽,廣成子之後,宋有廣漢。又《玉篇》古曠切,光去聲。《
【寒香】的香气。形容梅花的香气。唐罗隐《梅花》诗:“愁怜粉艷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罇。”明陈瑚《山中喜遇徐昭法共饮》诗:“一夜寒香万树开,相逢花下且衔杯。”《红楼梦》第四九回:“﹝宝玉﹞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櫳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2.清冽的香气。亦借指梅花。明陈所闻《玉包肚·雨中过叶循父看梅花》曲:“孤山曾种,远移来寒香几丛。”3.清冽的香气。借指桂花。《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引清马曰琯《毕园》词:“小山《招隐》寒香坠,雁落吴天数声碎,唤艇支笻惟我辈。”
【万万】1.指极大的数目。《后汉书·隗嚣传》:“饥饉之所夭,疾疫之所及,以万万计。”前蜀贯休《寿春节进》诗:“粟赤千千窖,军雄万万儿。”《水浒传》第二四回:“﹝西门庆有﹞万万贯钱财,开着个生药铺在县前。”2.数目。一万个万,亿。茅盾《子夜》十六:“我们中国人的洋钱跑到外国人荷包里去,一年有好几万万!”3.绝对;无论如何。《文子·微明》:“患祸之所由来,万万无方。”宋苏轼《答李端叔书》:“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待本院廉访得实,当有移文至彼知会,关取尔等到此明寃。万万不可洩漏!”邹韬
【古】〔古文〕《唐韻》《集韻》公戸切《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說文》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又《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註》先古,謂先祖也。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註》終古,猶言常也。又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又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
【来】〔古文〕徠《廣韻》落哀切《集韻》《韻會》《正韻》郞才切,賴平聲。至也,還也,及也。《禮·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又《公羊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登來之也。《註》登讀爲得,齊人謂求得爲登來。又玄孫之子曰來孫。又麥名。《詩·周頌》貽我來牟。《前漢·劉向傳》作飴我釐麰。亦作。又呼也。《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臯舞。又姓。又《集韻》洛代切,音賚。撫其至日來。《孟子》放勳曰:勞之來之。又叶鄰奚切,音離。《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素問》恬澹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又叶郞
【同】《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又《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又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又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又《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又《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
【一月】1.一年的第一月。《书·泰誓序》:“一月戊午,师渡孟津。”孔传:“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更与诸侯期而共伐紂。”宋洪迈《容斋三笔·帝王讳名》:“唯秦始皇以父庄襄王名楚,称楚曰荆;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为一月。”2.一个月。《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郑玄笺:“一月之中三有胜。”《汉书·律历志上》:“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晋葛洪《抱朴子·论仙》:“及见武皇帝试闭左慈等,令断穀近一月,而颜色不减,气力自若。”《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捻指之间,在家中早过了一月有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