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层分荡漾,峭碧认逶迤
危层分荡漾,峭碧认逶迤释义
【危】〔古文〕《唐韻》魚爲切《集韻》《韻會》虞爲切,僞平聲。《說文》在高而懼也。从厃,人在厓上,自卪止之也。《徐曰》孝經,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故从卪。《玉篇》不安貌。《廣韻》疾也。隤也,不正也。又《禮·儒行》有比黨而危之者。《註》危,欲毁害之也。又屋棟上也。《禮·喪大記》升自東榮,中屋履危。《疏》踐履屋棟高危處。又《韻會》宿名。三星。《左傳·襄二十八年註》武之宿,虛危之星。又《書·禹貢》三危旣宅。《韻會》三峗,山名。通作危。漢典考證:〔升自東榮,中屋危。〕 謹照禮記原文,危上增履字。 考證:〔升自東榮,中屋危。
【层】《唐韻》胙棱切《集韻》《韻會》《正韻》徂稜切,音曾。《說文》重屋也。从尸曾聲。又《玉篇》重也,累也。凡物之重者,通曰層。又《增韻》級也,古通作曾。《史記·司馬相如傳》坌入曾宮之嵳峩。
【分】《唐韻》府文切《集韻》《韻會》方文切,音餴。《說文》別也。从八刀,刀以分別物也。《易·繫辭》物以羣分。又《增韻》裂也,判也。又《廣韻》賦也,施也。《增韻》與也。又《玉篇》隔也。又《前漢·律歷志》一黍之廣爲一分。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別也。又半也。《公羊傳·莊二年》師喪分焉。《荀子·仲尼篇》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又徧也。《左傳·哀元年》熟食者分,而後敢食。又與紛通。《荀子·儒效篇》分分乎其有終始也。《淮南子·繆稱訓》禍之生也分分。《註》猶紛紛。又《周禮·天官》以待國之匪頒。《註》匪讀爲分。又《唐韻》扶問切
【荡漾】见“盪瀁”。1.水波微动。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元揭傒斯《题王仲山所藏<潇湘八景图>·洞庭秋月》诗:“灝气自澄穆,碧波还荡漾。”清王韬《淞滨琐话·李延庚》:“寺四周皆水,碧漪荡漾。”2.引申指物体在水中起伏波动。宋邹登龙《采莲曲》:“兰橈荡漾谁家女,云妥髻鬟黛眉嫵。”阿英《盐乡杂信》十一:“我们便雇了四只小舟,并行于西湖之中,荡漾于微波之上。”3.思想、情绪等起伏波动。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三七:“人情有感慨,荡漾焉能排?”唐刘眘虚《江南曲》:“美人何荡漾,湖上风月长
【峭】《廣韻》《集韻》七肖切,音俏。山峻拔峭絕也。《集韻》嶮也。《淮南子·繆稱訓》岸峭者必阤。又《謝靈運·過始寧墅詩》巖峭嶺稠疊。又急也,嚴厲也。《前漢·鼂錯傳》錯爲人峭直刻深。 《正字通》通作陗。
【碧】《廣韻》彼役切《集韻》兵役切《韻會》兵亦切,音筆。《說文》石之靑美者。《山海經》高山多靑碧。《郭註》亦玉類也。今會稽縣東山出碧。《班固·西都賦》珊瑚碧樹。《註》崐崘山有碧樹。《張衡·南都賦》綠碧紫英。《註》碧有縹碧,有綠碧。又《增韻》碧,深靑色。唐官制,八品九品服碧代靑也。又《韻會》竹書紀年:惠成王七年,雨碧於郢。又《度人經·碧落註》東方第一天有碧霞遍滿,是云碧落。又姓。明洪武中訓導碧潭。
【认】《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而振切,音刃。《玉篇》識認也。《增韻》辨識也。《關尹子·二柱篇》渾人我同天地,而彼私智認而已之。《後漢·卓茂傳》時嘗出行,有人認其馬,解與之,他日別得,亡者詣府送還。《元史·王克敬傳》臨事不認眞,豈盡忠之道乎。又錯認,水酒名。見《南宋市肆記》。又《讀書通》與仞通。《前漢·儒林傳》孟喜因不肯仞。又《韻會》與訒通。詳訒字註。又《廣韻》《正韻》而證切《集韻》如證切,仍去聲。義同。
【逶迤】亦作“逶迆”。亦作“逶蛇”。1.曲折绵延貌。《淮南子·泰族训》:“河以逶蛇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文选·扬雄<甘泉赋>》:“梁弱水之濎濙兮,躡不周之逶迆。”李善注:“迆,音移。”吕向注:“透迆,长曲貌。”迆,一本作“蛇”。唐卢纶《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诗:“杂花飞尽柳阴阴,官路逶迤緑草深。”《水浒传》第七二回:“逶迤按吴楚之邦,延亘接齐鲁之境。”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蛇山逶迆东去。”毛泽东《长征》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曲折行进貌。《楚辞·远游》:“方螭虫象并出进兮,形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