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父母之哭子兮,蹇彼苍之大尤

惟父母之哭子兮,蹇彼苍之大尤

诗句读音
惟父母之哭子兮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 wéifù mǔzhīkūzǐ xī
蹇彼苍之大尤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下平十八尤
拼音: jiǎnbǐ cāngzhīdà|dài|tàiyóu

惟父母之哭子兮,蹇彼苍之大尤释义

【惟】〔古文〕《唐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音維。《說文》凡思也。从心隹聲。《玉篇》有也,爲也,謀也,伊也。又語辭也。《毛晃曰》有是惟之惟,書濟河惟兗州之類。有思惟之惟,書視遠惟明,詩載謀載惟之類。有惟獨之惟。書惟王不邇聲色之類。又姓。又《正韻》無非切,音微。義同。◎按《說文》从心隹聲,則梁韻弋隹切,唐韻以追切,宋韻夷隹切,切喩母也。獨正韻竟作無非切,則切微母矣。

【父母】1.父亲和母亲。《诗·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父母者,人之本也。”《法苑珠林》卷四:“﹝主﹞奉行十善,哀念人民,如父母爱子。”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三章:“要像父母一样爱护、关心战士。”2.指万物化生的根源。《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鹖冠子·泰录》:“味者,气之父母也;精微者,天地之始也。”《淮南子·俶真训》:“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呴,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一父母而閲一和也。”3.见“父母官”。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哭】《廣韻》《集韻》《韻會》空谷切,音。《說文》哀聲也。从吅,獄省聲。《徐鍇曰》哭聲繁,故从二口。大聲曰哭,細聲有涕曰泣。《玉篇》哀之發聲。《禮·檀弓》歌于斯,哭于斯。

【子兮】嗟叹之词。《诗·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毛传:“子兮者,嗟兹也。”孔颖达疏:“子兮子兮,自嗟叹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嗟兹即嗟嗞。《説文》:‘嗞,嗟也。’”一说,犹言你呀,用于人称。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一:“知识久去眼,吾行其既远。瞢瞢莫訾省,默默但寝饭。子兮何为者,冠珮立宪宪。”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一:“或师絶学贤,不以艺自輓。子兮独如何,能自媚婉娩。”钱仲联集释:“魏本引孙汝听曰:‘﹝子兮﹞谓元十八。’”

【蹇】《唐韻》居偃切《集韻》《韻會》紀偃切,音犍。《說文》跛也。《釋名》蹇,跛蹇也,病不能執事役也。《史記·晉世家》卻克僂,而魯使蹇,衞使眇。《前漢·敘傳》駑蹇之乗。《莊子·達生篇》聾盲跛蹇。又《易·蹇卦》蹇,難也,險在前也。《又》王臣蹇蹇。《疏》涉蹇難而往濟蹇,故曰王臣蹇蹇也。又《左傳·哀六年》彼皆偃蹇,將棄子命。《註》偃蹇,驕敖。《屈原·離騷》望瑤臺之偃蹇兮。《註》高貌。《又》何瓊珮之偃蹇兮。《註》衆盛貌。又《九歌》靈偃蹇兮姣服。《註》舞貌。《補註》委曲貌。又《史記·司馬相如傳》蹇產溝瀆。《註》蹇產,屈折也

【彼苍】《诗·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孔颖达疏:“彼苍苍者,是在上之天。”后因以代称天。汉蔡琰《悲愤诗》之一:“彼苍者何辜,乃遭此戹祸。”唐孟浩然《行至汉川作》诗:“万壑归於海,千峰划彼苍。”郁达夫《过漕浦天忽放晴》诗:“彼苍似亦怜吟客,开放南天半角晴。”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大】〔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徒蓋切。《正韻》度柰切,音汏。小之對。《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莊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謂大。《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隂陽者,氣之大。又初也。《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註》日初明,擊鼓徵召學士,使早至也。又徧也。《禮·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又肥美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士羞,庶羞皆有大,贊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賓。《註》大,以肥美者特爲臠,所以祭也。又過也。《戰國策》無大大王。又長也。《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

【尤】〔古文〕怣《唐韻》《集韻》羽求切《韻會》疑求切《正韻》于求切,音郵。《說文》尤,異也。从乙又聲。《徐曰》乙欲出而見閡,則顯其尤異者也。《司馬相如·封禪文》未有殊尤絕迹可考於今者。《註》尤,異也。一曰甚也,過也。又《廣韻》怨也。《詩·鄘風》許人尤之,衆稚且狂。《左傳·僖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又最也。《莊子·徐無鬼》夫子物之尤也。《註》言於人物之中稱之爲最。又蚩尤,黃帝臣。帝與戰於涿鹿,殺之。今畫其形於旗上,名蚩尤旗。又彗星亦名蚩尤旗。又姑尤,齊東界二水名。《左傳·昭二十年》聊攝以東,姑尤以西。又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