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怀逋叛,扑灭蝥贼
威怀逋叛,扑灭蝥贼释义
【威怀】1.威服和怀柔。谓威德并用。《后汉书·荀彧传》:“既停军所次,便宜与臣俱进,宣示国命,威怀丑虏。”晋潘岳《关中诗》:“岳牧虑殊,威怀理二。”唐柳宗元《送杨凝郎中使还汴宋诗后序》:“是宜慰荐喣諭,纳为腹心,然后威怀之道备。”2.畏服。《左传·襄公四年》:“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
【逋】《唐韻》博孤切《集韻》《韻會》《正韻》奔謨切,音哺。《說文》亡也。《書·大誥》于伐殷逋播臣。《註》逋亡播遷之臣也。《易·訟卦》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戸。象曰:不克訟,歸逋也。《左傳·文六年》趙宣子爲政,董逋逃。《註》督逃有罪之人也。又《廣韻》懸也。《正韻》欠也。凡欠負官物,亡匿不還,皆謂之逋。《前漢·昭帝紀》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後漢·光武紀》爲舂陵侯家訟逋租。又《段熲傳》洗雪百年之逋負。
【叛】《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薄半切,音畔。《說文》半也。从半,反聲。《徐曰》離叛也。《廣韻》奔他國也。又《韻會》通作畔。《前漢·高帝紀》漢王幷關中,而齊梁畔之。又《集韻》《韻會》普半切,音判。煥也。《張衡·西京賦》譬衆星之環北極,叛赫戲以煇煌。《註》言宮觀臺榭周于正殿,猶衆星環拱,光耀布散也。又《集韻》或从火作炍。
【扑】《唐韻》《集韻》《韻會》普木切,鋪入聲。與攴同。小擊也,打也。《戰國策》若扑一人,若捽一人。《史記·刺客傳》高漸離舉筑扑秦皇帝,不中。又杖也。《書·舜典》扑作教。《傳》扑,榎楚也,不勤道業則撻之。《禮·月令》司徒搢扑北面誓之。或作撲。又《集韻》匹角切,音璞。與同。亦擊也。或作。又《類篇》匹切,剖去聲。扣也。又《集韻》拍逼切。同揊。見揊字註。(撲)《唐韻》蒲角切《集韻》《韻會》《正韻》弼角切,音雹。《說文》挨也。《廣韻》相撲也。又《增韻》踣也。《韓愈·納涼聮句》朽杌惧傾撲。或作。又《集韻》匹角切,音璞。與同
【灭】〔古文〕《唐韻》亡列切《集韻》莫列切,音搣。《說文》盡也。《周禮·夏官》大司馬九代之,灋外內亂,鳥獸行,則滅之。《註》毀其宗廟社稷曰滅。又沒也。《易·大過》過涉滅頂。又火熄也。《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又《韻補》叶明祕切,音媚。《曹植·夏啓讚》大戰于甘,有扈以滅。威振諸侯,元功克乂。
【蝥贼】食禾稼的两种害虫。多比喻危害人民和国家的坏人或灾异。《左传·成公十三年》:“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杜预注:“蝥贼,食禾稼虫名。谓秦纳公子雍。”《后汉书·明帝纪》:“有司其勉顺时气,劝督农桑,去其螟蜮,以及蝥贼。”李贤注引《尔雅》:“食苗心曰螟,食节曰贼,食根曰蝥。”唐杜甫《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苟放弃责任者,无论其私德上为善人为恶人,而皆为羣与国之蝥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