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简介
- 阅读更多 关于 王昭君简介
- 35 次浏览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汉族,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
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魏晋诗人有哪些,魏晋有哪些诗人?魏晋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魏晋诗人!”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汉族,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
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蔡琰(177?-?),字文姬,陈留固(今河南杞县)人。
其父蔡邕是汉末的著名学者,以文章闻名。
蔡琰博学多才,精通音律。
董卓之乱中蔡琰被乱军所虏,后流落入南匈奴。
在匈奴中居十二年,生二子。
中原地区平定后,被曹操赎回,改嫁于董祀。
蔡琰保留下来的作品,比较可靠的只有两首《悲愤诗》;另一个组诗《胡笳十八拍》,也有人认为是蔡琰所作,但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后人依托。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
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
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
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生儿育女。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
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潘岳(247-300)字安仁,荣阳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东)人。
少年时即有奇童之称,二十岁时才名已很卓著。
他热心做官,但不得意。
他品格卑污,晋惠帝时,和一些文人名士趋附权臣贾谧。
赵王司马伦辅政时,他被赵王的亲信孙秀害死,成为西晋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牺牲品。
他和陆机齐名,是当时士族门阀的代表作家,也是当时形式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以写哀吊内容见长,代表作是《悼亡诗》三首。
他又善长写「哀谏之文」,象《怀旧赋》、《寡妇赋》等,都以善叙哀情著称。
今传《潘黄门集》一卷。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人。
曹操为丞相,辟为椽属。
也是「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诗注重气势,不讲究辞藻,锺嵘说他的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
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诗品》)。
评价是很高的。
但今天能看到的作品,只有十五首,而且也看不出有多少高人之处。
作品有辑本《刘公干集》。
刘琨(二七一──三一八),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省无极县东北)人。
他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少年时即以雄豪著名,好老庄之学。
晋怀帝永嘉元年他出任并州刺史,愍帝建兴二年拜大将军,建兴三年又官至司空。
曾多次和刘聪、石勒作战,失败后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谋划讨伐石勒共扶晋室,不料竟被段匹磾所杀,年四十八。
他是一个贵族阶级的爱国者,他的理想是匡扶晋室。
在外族入侵的情况下,辗转于北方抗敌。
但由于他「素豪奢,嗜声色」,并且「善于怀抚,而短于控御。
」(《晋书·刘琨传》)所以在功业上没有什么建树。
现在仅存的三首诗:《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湛》都是在北方抗敌时写的。
笔调清拔,风格悲壮,在晋诗中独具特色。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
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
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
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
后免官,卒于家中。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
《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阮瑀(?-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
「建安七子」之一。
曾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仓曹椽属。
阮瑀的作品今存不多,诗歌被钟嵘列为下品,评价只是个「平典不失古体」。
阮瑀的文章,有誉于当时。
章表书记与陈琳并称,曹丕曾赞美之曰「今之隽也」。
然亦仅存《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一篇而已。
其所作《文质论》,对当时文风的浮靡趋向有矫正之功。
作品有辑本《阮元瑜集》。
徐干(170~217),汉魏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字伟长。
北海郡(今山东昌乐附近)人。
少年勤学,潜心典籍。
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
建安初,曹操召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
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
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
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徐干亦染疾而亡。
徐干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5卷,已佚。
明代杨德周辑、清代陈朝辅增《徐伟长集》6卷,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
《中论》2卷,《四部丛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徐干在辞赋方面的名声颇高,他的《玄猿赋》、《漏卮赋》、《橘赋》(以上皆佚)、《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刘勰也曾把他与王粲一起作为魏之"赋首"而加标举(《《文心雕龙》·诠赋》)。
今存作品不足10篇,而且多有残缺。
其中《齐都赋》,从残文来看,原先的规模可能相当宏大。
徐干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5卷,已佚。
车胤(约333~约401)字武子,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今湖北公安曾埠头乡)人。
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
历任中书侍郎、侍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被会稽王司马道子世子元显逼令自杀,死后追谥忠烈王。
曾祖车浚,为三国吴会稽太守,以郡饥求赈,为孙皓以欲树私恩罪所杀。
父名育,是南平太守王胡之的主簿。
车胤少时聪颖诚实,勤学不倦,乡贤曾称赞:“此子当大兴卿门”,但家里贫穷,常无油点灯照读。
夏天夜里,他用织物做成囊袋,内装萤火虫,借萤光读书。
这就是《三字经》上“如囊萤”的故事。
他长大成人后,以博学多才、聪明英俊而称誉乡里。
车胤还是大书法家,有亲笔墨迹《三体千字文》,由车胤后裔代代相传。
一直传到现在。
车家后人视如珍宝,从不给外人看!车胤的《三体千字文》是古字贴中的最好善本字帖。
桓温主荆州,征召车胤为从事,甚为器重,相继提升他为别驾、征西长史。
车胤以寒素博学闻名于世,每举行盛大宴会,桓温必邀车胤出席。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
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