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诗人

“魏晋诗人有哪些,魏晋有哪些诗人?魏晋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魏晋诗人!”

阮籍简介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

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与嵇康、山涛等七人被称为「竹林七贤」。

因为阮籍曾任步兵校尉,所以人们也称他为阮步兵。

《晋书·阮籍传》云:「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这种纵酒颓放,一方面是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同时也是一种躲事避祸的手段。

阮籍的代表性文章有《大人先生传》、《达庄论》等,大抵都是非毁名教,推衍庄周的「齐物」、「逍遥」之旨,表现了一种消极的出世之情。

阮籍的诗歌主要有《咏怀》八十二首,内容多是隐晦曲折地抒发了个人内心的苦闷和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严重的消极没落情绪。

作品有辑本《阮步兵集》,诗歌注本以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较为详备。

陈琳简介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人。

先为何进主簿,后为袁绍典文章。

袁氏败后,陈琳归曹操,曾为军谋祭酒、管记室等职。

陈琳以文章见长,尤以章表书檄诸体为最。

曹丕曾说:「琳瑀(陈琳阮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jīn俊)也」(《典论·论文》)。

陈琳的诗歌留下来的只有四首,以《饮马长城窟》为最好。

作品有辑本《陈记室集》。

嵇康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省宿县西)人,是三国后期曹魏的著名才学之士。

曾做过中散大夫,故后人又常称之为嵇中散。

为人刚直简傲,精通乐理,崇尚老庄,好言服食养生之事。

他对当时司马氏倾夺曹氏政权,易代在即的形势,愤激不平,义形于色。

他蔑弃司马氏所提倡的虚伪礼教,而与以纵酒颓放为名的阮籍,刘伶等七人为友,时人谓之「竹林七贤」。

嵇康这种言论和表现是司马氏所不能容的,故终于被诬陷而死。

关于嵇康的诗文,刘解说他「兴高而采烈」;钟嵘说他「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意思大约是锋芒太露,不合温柔敦厚之道,但同时又说他「托喻清远,未失高流。

」总的看来,嵇康诗的成就不如文章。

作品有《嵇中散集》。

注本以戴名扬的《嵇康集校注》较为详备。

潘安简介

潘安(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即潘岳,西晋著名文学家。

字安仁,汉族,河南荥阳中牟(今河南郑州中牟大潘庄)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

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

”后世遂以潘安称焉。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甄宓简介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又称甄夫人。

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

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之生母。

曹叡即位后追尊甄氏为文昭皇后。

支遁简介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

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

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

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于剡县(今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

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

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

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

孔融简介

孔融(153~208)中国东汉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孔子第二十世孙。

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28岁时辟为司徒尉。

灵帝时举为侍御史,董卓专权时转为北海相,故世称孔北海。

曹操迎献帝入都许昌时,为将作大匠,迁少府,故又世称孔少府。

为人恃才负气,在政治上反对曹操专权,常以讥嘲文笔向曹操发难。

又常表现出一种反儒教反潮流的精神风貌,被视为汉末孔府中的「奇人」。

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是建安七子中的最长者。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有《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和《荐祢衡表》。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作于建安九年,实是一封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的信。

信中从交友和求贤两个方面强调了援救盛孝章的意义,力劝曹操弘扬友道、为国招贤,运用他挟天子令诸侯的权力地位来搭救盛孝章。

文章词情恳切,感情真挚,是他所以能够说服曹操的重要因素。

孔融著述,原有集,已散佚。

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干宝简介

干宝,生卒年不详,东晋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字令升。

著述颇丰,主要有《周易注》、《五气变化论》、《论妖怪》 、《论山徙》、《司徒仪》、《周官礼注》、《晋记》、《干子》、《春秋序论》、《百志诗》、《搜神记》等。

其祖父干统,三国时为东吴奋武将军都亭(今湖北恩施)侯,父干莹,曾仕吴,任立节都尉,迁居海盐。

干宝自小博览群书,晋元帝时担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职务,奉命领修国史。

后经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

除精通史学,干宝还好易学,为撰写《搜神记》奠定基础。

王粲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是东汉灵帝时大官僚王畅的孙子。

少有才名。

董卓之乱后,王粲南奔依附刘表;曹操平定荆州后,王粲又归顺了曹操,先后曾为丞相掾、侍中等官。

其作品情调悲凉,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比较突出,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

作品有辑本《王侍中集》。

傅玄简介

傅玄(二一七──二七八),字休奕,北地泥阳(今甘肃宁县东南)人。

幼年孤贫,博学能文,勤于著述。

司马炎作晋王时,命他作常侍。

司马炎篡位后,又命他作谏官。

后来迁侍中,转司隶校尉。

历史记载他任职期间,「性刚劲亮直」,使奸佞慑伏。

他精通音乐,诗歌以乐府见长,其中不少是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现存诗六十余首,著有《傅子》内外篇。

石崇简介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

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

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学家、大臣、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