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诗人

“魏晋诗人有哪些,魏晋有哪些诗人?魏晋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魏晋诗人!”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

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县令一类的官。

外祖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

不过到了他的时代,家境已经衰落,所以他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他处在一个晋、宋易代的时期,政治的黑暗,阶级斗争的尖锐,民族矛盾的激化,都深深地影响着他。

他青年时期怀有大志,但是后来和黑暗现实一接触,便使这种思想发生了变化。

中年时期为饥寒所迫,曾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时期完全过着躬耕的生活。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的有诗歌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两篇。

其中成就高的是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即所谓「田园诗」。

这些诗歌反映了他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理想、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反映了他对污浊现实的憎恶和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

正象鲁迅所说:「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他不但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

他歌咏了那些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失败而不屈的英雄,赞扬了那些壮烈牺牲的人物。

陈琳简介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人。

先为何进主簿,后为袁绍典文章。

袁氏败后,陈琳归曹操,曾为军谋祭酒、管记室等职。

陈琳以文章见长,尤以章表书檄诸体为最。

曹丕曾说:「琳瑀(陈琳阮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jīn俊)也」(《典论·论文》)。

陈琳的诗歌留下来的只有四首,以《饮马长城窟》为最好。

作品有辑本《陈记室集》。

蔡琰简介

蔡琰(177?-?),字文姬,陈留固(今河南杞县)人。

其父蔡邕是汉末的著名学者,以文章闻名。

蔡琰博学多才,精通音律。

董卓之乱中蔡琰被乱军所虏,后流落入南匈奴。

在匈奴中居十二年,生二子。

中原地区平定后,被曹操赎回,改嫁于董祀。

蔡琰保留下来的作品,比较可靠的只有两首《悲愤诗》;另一个组诗《胡笳十八拍》,也有人认为是蔡琰所作,但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后人依托。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

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

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

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生儿育女。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

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曹丕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的儿子。

公元二二○年代汉称帝,即历史上所说的魏文帝。

曹丕继承其父曹操的事业,在经营国家、发展中原地区的生产方面,也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他维护豪族利益,建立了所谓「九品中正法」,为自此以后四、五百年间腐朽反动的士族门阀制度开了头,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很坏的。

曹丕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都喜爱文学,都是建安时期文学方面的积极创作者和热心提倡者。

曹丕诗文的风格悲婉凄清、低回纤弱。

《文心雕龙》曾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沈德潜曾说「子桓诗有文士气」,大约都是指的这个意思。

总的说来,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不如其父与其弟。

但就论说文而言,曹丕的成就比其弟曹植为高,有名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专篇著作。

曹丕的著作有辑本《魏文帝集》,诗歌注本以黄节的《魏文帝诗注》略为详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