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渠落笔三大字,政自不妨诗入神

为渠落笔三大字,政自不妨诗入神

诗句读音
政自不妨诗入神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zhèngzìbù fángshīrù shén
为渠落笔三大字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仄 仄
韵脚:去七志
拼音: wéi|wèiqú|jùluò bǐsāndà|dài|tàizì

为渠落笔三大字,政自不妨诗入神释义

【自】〔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韻》從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疏》自,由也。《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傳》自,從也。又《玉篇》率也。又《廣韻》用也。《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傳》自,用也。《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又自然,無勉强也。《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又《集韻》己也。《正韻》躬親也。《易·乾卦》

【不妨】可以、无妨碍之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宋梅尧臣《睡意》诗:“花时啼鸟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明李贽《答刘宪长书》:“纵不落髮,亦自不妨,在彼在此,可以任意。”闻一多《端节的历史教育》:“准备给孩子们讲的话,不妨到此为止。”2.不料。唐皮日休《陪江西裴公游襄州延庆寺》诗:“更嚮碧山深处问,不妨犹有草茅臣。”3.很,非常。《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性行不妨慈善。”蒋礼鸿通释:“就是很慈善。”《景德传灯录·大法眼文益禅师》:“问:‘维摩与文殊对谈何

【入神】1.《易·繫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孔颖达疏:“言圣人用精粹微妙之义,入於神化,寂然不动,乃能致其所用。”后多用以指一种技艺达到神妙之境。《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宋沉括《梦溪笔谈·书画》:“予家所藏摩詰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清吴伟业《琵琶行》:“琵琶急响多秦声,对山慷慨称入神。”峻青《秋色赋·张玉生》:“过去,在观看演出中,这种说‘数来宝’的呱哒板,不知听了多少次,可从来没有听到象今天的这么好,这么熟练,这么达

【渠】《唐韻》彊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求於切,音蕖。《說文》水所居也。《禮·曲禮》溝渠必步。又水名。《前漢·地理志》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陽入湖。又渠渠,勤也。《詩·秦風》夏屋渠渠。《箋》渠渠,猶勤勤也。《註》深廣貌。又大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誅其渠帥。又樂章名。《魯語》金奏肆夏樊遏渠。《註》納夏一名渠。又漸也。《淮南子·汜論訓》渠幨以守。《註》渠,漸也。又軒渠,笑貌。《後漢·方技傳》軒渠笑自若。又俗謂他人爲渠儂。又水名。《水經注》水出鄭縣南巴嶺,流逕宕渠縣。謂之宕渠水。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謂車輞爲渠。《

【落笔】1.下笔。唐李白《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明史·文苑传二·顾璘》:“应登才思泉涌,落笔千言。”袁鹰《<悲欢>后记》:“万语千言,竟不知从何落笔。”2.堕笔。《三国志·吴志·鲁肃传》:“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大】〔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徒蓋切。《正韻》度柰切,音汏。小之對。《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莊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謂大。《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隂陽者,氣之大。又初也。《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註》日初明,擊鼓徵召學士,使早至也。又徧也。《禮·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又肥美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士羞,庶羞皆有大,贊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賓。《註》大,以肥美者特爲臠,所以祭也。又過也。《戰國策》無大大王。又長也。《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

【字】〔古文〕《唐韻》《集韻》《韻會》疾置切《正韻》疾二切,音自。《說文》乳也。又愛也。《書·康誥》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周禮·地官·鄭註》小國貢輕,字之也。《左傳·成四年》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又文字。字者,孳也,六義相生無窮也。黃帝臣沮誦倉頡,體卦畫,摹鳥跡,引伸觸類,文字之形始立。《周禮·春官·外史》周禮春官掌達書名于四方。註古曰名,今曰字。疏滋益而多,故更稱曰字。又名字。《禮·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又》女子許嫁筓而字。《註》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