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应谢内史,知此道心澄

唯应谢内史,知此道心澄

诗句读音
唯应谢内史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拼音: 2yìng xiènèi shǐ
知此道心澄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十二庚
拼音: zhī|zhìcǐdào xīnchéng|dèng

唯应谢内史,知此道心澄释义

【唯】《廣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音惟。《玉篇》唯,獨也。《集韻》專辭。《易·乾卦》其唯聖人乎。《詩·小雅》唯酒食是議。《韻會》六經惟維唯三字皆通。作語辭。又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來唯縣。又《集韻》視隹切,音垂。與誰同。何也。又《唐韻》以水切《集韻》《韻會》愈水切,音。《說文》諾也。《禮·曲禮》必慎唯諾。《釋文》唯,于癸反。徐,于比反。沈,以水反。《又》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又《內則》能言,男唯,女兪。《戰國策》范睢曰唯唯。又《詩·齊風》其魚唯唯。《傳》唯唯,出入不制也。《箋》唯唯,行相

【应谢】应对认错。《史记·酷吏列传》:“奏事即谴,汤应谢。”

【内史】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左传·襄公十年》:“使周内史选其族嗣,纳诸霍人,礼也。”杜预注:“内史,掌爵禄废置者。”《孔子家语·执辔》:“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汉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史记·蒙恬列传》:“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3.官名。西汉初

【知】〔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此】《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又《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

【道心】1.指天理,义理。《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蔡沉集传:“心者,人之知觉,主於中而应於外者也。指其发於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於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道心者,喜怒哀乐之未发者也。”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大心》:“其直指人心见性,妄意天性,不知道心,而以惟危之人心为性也。”冯友兰等注:“宋儒认为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就是人欲。天理是精微的,人欲是危险的。”2.客观事物最基本的精神。汉王充《论衡·薄葬》:“事莫明於有效,论莫定於有证,空言虚语,难得道心,人犹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