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富归休寿而康,衣冠十二何锵锵

文富归休寿而康,衣冠十二何锵锵

诗句读音
文富归休寿而康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十一唐
拼音: wénfùguī xiūshòuérkāng
衣冠十二何锵锵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yì guānshí èrhé|hē|hèqiāng qiāng

文富归休寿而康,衣冠十二何锵锵释义

【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無分切,音紋。《說文》錯畫也。《玉篇》文章也。《釋名》文者,會集衆綵,以成錦繡。合集衆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也。《易·繫辭》物相雜,故曰文。《周禮·天官·典絲》供其絲纊組文之物。《註》畫繪之事,靑與赤謂之文。《禮·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又《尚書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疏》文,文字也。《說文》序》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古今通論》倉頡造書,形立謂之文,聲具謂之字。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謂文飾。又《易·坤卦

【富】《廣韻》《集韻》《韻會》方副切,否去聲。《說文》備也。一曰厚也。《廣韻》豐於財也。《書·洪範》五福,二曰富。《周禮·天官·冢宰》二曰祿以馭其富又。《史記·貨殖傳》本富爲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又《易·繫辭》富有之謂大業。《禮·儒行》不祈多積,多文以爲富。《莊子·天地篇》有萬不同之謂富。又《正字通》年富,謂年幼後來齒歷方久也。《史記·曹相國世家》悼惠王富於春秋。又《禮·祭義》殷人貴富而尚齒。《註》臣能世祿曰富。又貨賄也。《書·呂》典獄非訖于威,惟訖于富。《註》主獄之官,非惟得盡法於權勢,亦得盡法於賄賂之人也

【归休】休息。《庄子·逍遥游》:“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归休置驛,独守家声。”清黄景仁《颍州西湖》诗:“达人醯鸡视身世,兴会偶寄思归休。”2.辞官退休;归隐。《韩诗外传》卷九:“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鎰奉其母。”唐李德裕《思归赤松村呈松阳子》诗:“顾余知止足,所乐在归休。”宋杨万里《昭君怨·赋松上鸥》词:“我已乞归休,报沙鸥。”元刘祁《归潜志》卷十四:“故园未遂归休志,惭愧刘家好弟兄。”

【寿】〔古文〕《唐韻》《集韻》承咒切,音綬。《說文》久也。凡年齒皆曰壽。《書·君奭》天壽平格。《詩·大雅》作召公考,天子萬壽。《左傳·僖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註》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歲,下壽八十。《董子繁露》壽者,酬也。壽有短長,由養有得失。《前漢·王吉傳》心有堯舜之志,則體有松喬之壽。又以金帛贈人曰壽。《史記·刺客傳》嚴仲子奉。黃金百鎰,爲聶政母壽。又星名。《爾雅·釋天》壽星,角亢也。《註》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又地名。平壽,衞下邑。《左傳·昭二十年》衞侯在平壽,壽州古淮南,春秋吳楚蔡之地,戰國倂于

【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管子·形势》:“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史记·孔子世家》:“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餘年不絶。”2.泛指衣着,穿戴。唐牛僧孺《玄怪录·元无有》:“未几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异,相与谈谐,吟咏甚畅。”明钱澄之《客祁门寓十王寺杂咏》:“颇羡村翁古,衣冠似汉年。”徐迟《入峡记》:“船上的人是和船只一样爱清洁,而且总是衣冠端正的。”3.专指礼服。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记青州府中学堂(二)》:“我穿了素服,没有衣冠,有所不便。

【十二】十分之二。《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裴骃集解引苏林曰:“十二,得十中之二。”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贾公彦疏:“皆无过十二者……皆无过十而税二。”《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颜师古注:“若有万钱为贾,则获二千之利。”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南朝齐王融《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参见“十二分。”典

【何】《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賀平聲。曷也,奚也,孰也,詰詞也。《書·臯陶謨》禹曰何。《詩·小雅》夜如何其。又誰何。猶言莫敢如何也。《賈誼·過秦論》利兵而誰何。又未多時曰無何,亦曰無幾何。《史記·曹參傳》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又《前漢·袁盎傳》南方濕,君能日飮,無何,可免禍也。《註》無何,言更無餘事也。又《南史·西域傳》西域呼帽爲突何。又《古今樂錄》羊無夷伊那何,皆曲調之遺聲。又國名。《隋書》西域有何國。又姓。又娙何,漢女官名,秩比二千石。又《集韻》《正韻》下可切,賀上聲。同荷。儋也,負也。

【锵锵】1.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发出的洪亮清越的声音。《诗·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鸞鏘鏘。”郑玄笺:“鏘鏘,鸣声。”汉秦嘉《留郡赠妇》诗之二:“肃肃僕夫征,鏘鏘扬和铃。”宋梅尧臣《和永叔<柘枝歌>》:“鏘鏘杂珮离芳渚,珠帽红鞾振金缕。”清袁枚《新齐谐·玉梅》:“满房帐钩箱锁之类鏘鏘有声。”丁玲《某夜》:“‘铿铿-锵锵-’,铁的镣铐在他的手上和脚上讨厌的响着。”2.象声词。特指诗文音节清越响亮。清杜芥《<楝亭诗钞>序》:“徒赏其诗渊渊尔,鏘鏘尔,非曹子所以命予者已。”3.象声词。乐声。三国魏曹丕《于谯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