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恭非不济,感遇志如兹

温恭非不济,感遇志如兹

诗句读音
感遇志如兹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七之
拼音: gǎnyùzhìrúzī|cí
温恭非不济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wēn gōngfēibù jì

温恭非不济,感遇志如兹释义

【感】〔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古禫切,甘上聲。《廣韻》動也。从心咸聲。《增韻》格也,觸也。《易·咸卦》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又《字彙補》戸坎切。與撼通。《詩·召南》無感我帨兮。又《集韻》《正韻》胡紺切。與憾通。恨也。《左傳·昭十一年》唯蔡於感。 咸有感義,故感字从咸。

【遇】〔古文〕《唐韻》牛具切《集韻》《韻會》元具切《等韻》魚具切,音寓。《玉篇》見也,道路相逢也。《廣韻》不期而會也。《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于垂。《穀梁傳》不期而會曰遇。《禮·曲禮》諸侯未及期相見曰遇。《註》未及期,在期日之前也。《周禮·春官·大宗伯》諸侯冬見曰遇。《註》偶也,欲其若不期而偶至也。又待也,接也。《前漢·季布傳》遇人恭謹。又《蒯通傳》漢王遇我厚。又合也。《前漢·揚雄傳》七十說而不遇。又姓。《風俗通》漢有遇冲,爲河內太守。又《字彙補》五口切,與偶同。《史記·天官書》氣相遇者,使勝高。又《集韻》

【兹】〔古文〕茊《唐韻》子之切《集韻》津之切,音孜。《說文》草木多益也。又《爾雅·釋詁》此也。《書·大禹謨》念茲在茲。又蓐席也。《爾雅·釋器》蓐謂之茲。《公羊傳·桓十六年》屬負茲舍不卽罪爾。《註》諸侯有疾稱負茲。又《史記·周本紀》康叔封布茲。《徐廣曰》茲,藉草之名。又《通志·氏族略》宋茲成,墊江人。又通滋。《前漢·五行志》賦歛茲重。《揚子·太經》天不之茲。又《荀子·正論篇》琅玕龍茲。《註》與髭同。又《篇海》音慈。龜茲,國名。

【温恭】温和恭敬。《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孔颖达疏:“温和之色,恭逊之容。”《诗·商颂·那》:“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北史·王杰王勇等传论》:“夫文士怀温恭之操,其弊也懦弱;武夫禀刚烈之资,其弊也敢悍。”《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勾践内怀虎狼之心,外饰温恭之貌。”漢

【非】《唐韻》甫微切《集韻》《韻會》匪微切,音飛。《說文》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玉篇》不是也。《書·說命》無恥過作非。《易·繫辭》辨是與非。又《玉篇》下也。又《玉篇》隱也。又《增韻》訾也。《孝經·五章》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又《玉篇》責也。《前漢·魏相傳》使當世責人非我。又山名。《山海經》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又姓。《風俗通》非子,伯益之後。又《集韻》《韻會》《正韻》尾切,音斐。《集韻》本作誹。謗也。《前漢·食貨志》不入言而腹非。《史記·平準書》作腹誹。又《鼂錯傳》非謗不治。《註》非,讀曰誹。又《韻會

【不济】谓不渡河。《左传·襄公十四年》:“使六卿帅诸侯之师以进,及涇,不济。”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后大军所以临江而不济者,以韩约、马超逋逸迸脱,走还凉州,復欲鸣吠……故且观兵旋旆。”2.不成功。《管子·大匡》:“事之济也,在此时;事若不济,老臣死之。”唐袁郊《红线》:“红线曰:‘某之行,无不济者。’”清陈梦雷《绝交书》:“不孝所喜者年兄已乃心王室,意在见功,事篾不济。”3.不顶用;不好。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区区实是不济,不是诈谦。”《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或者你老人家目力不济,待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