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资武功,郊畋阅邦政

文教资武功,郊畋阅邦政

诗句读音
郊畋阅邦政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拼音: jiāotiányuèbāng zhèng
文教资武功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wén jiàozīwǔ gōng

文教资武功,郊畋阅邦政释义

【郊】《唐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音交。《說文》距國百里爲郊。《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周禮·地官·載師》近郊、遠郊。《註》五十里爲近郊,百里爲遠郊。《書·費誓》魯人三郊、三遂。《註》國外曰郊,郊外曰遂。天子六軍,則六鄕、六遂。大國三軍,故魯三郊、三遂也。又祭名。冬至祀天于南郊,夏至祀地于北郊,故謂祀天地爲郊。又地名。《左傳·文三年》秦伯伐晉,取王官及郊。《註》晉地。又叶姑刀切,音高。《詩·衞風》碩人敖敖,說于農郊。《集傳》叶音高。漢典考證:〔《詩·衞風》碩人敖敖,說于農郊。《註》讀若高。〕

【邦政】国家军政;执掌国家军政。《书·周官》:“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孔传:“夏官卿主戎马之事,掌国征伐,统正六军,平治王邦四方国之乱者。”明沉德符《野获编·禁卫·锦衣卫》:“遂使在京三品衙门,忽有外任二品之官,於典制则乖,於官守则舛。武人之无识无足责,而邦政大臣,亦视为固然,无一纠正之者,惜矣。”

【文教】乐法度;文章教化。《书·禹贡》:“三百里揆文教。”孔颖达疏:“此服诸侯揆度王者政教而行之。”《晋书·刘颂传》:“魏武帝以经略之才,拨烦理乱,兼肃文教,积数十年,至於延康之初,然后吏清下顺,法始大行。”唐韩愈《河南府同官记》:“武志既扬,文教亦熙。”宋苏轼《谢欧阳内翰启》:“自昔五代之餘,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2.文告教令。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孔融之守北海,文教丽而罕於理,乃治体乖也。”《北史·齐纪上·神武帝》:“﹝神武﹞性周给,每有文教,常殷勤款悉,指事论心,不尚綺靡。”《南史·柳恽

【资】《唐韻》卽夷切《集韻》《韻會》《正韻》津私切,音咨。《說文》貨也。《易·旅卦》旅卽次,懷其資。《註》必獲次舍,懷來資貨。又《易·乾卦》萬物資始。《釋文》資,取也。又《儀禮·聘禮》問歲月之資。《註》資,行用也。又《五經文字》齎,與資同。《儀禮·少牢饋食禮》資黍于羊俎兩端。《註》資,猶減也。今文資作齎。又與咨同。《禮·緇衣》民惟曰怨資。《尚書》作咨。又姓。《玉海》資氏。《留·風俗傳》黃帝之後。《四明志》會稽有資氏。又《集韻》資四切。與恣同。秦刻石文恣作資。

【武功】1.军事方面的功绩。《诗·大雅·文王有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郑玄笺:“武功,谓伐四国及崇之功也。”唐李峤《饯薛大夫护边》诗:“佇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文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病故,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拟用‘襄’字。”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民还不安定,应该要先务内政,不要去图武功。”2.指武事。《诗·豳风·七月》:“二之日其同,载纘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孔颖达疏:“至二之日之时,君臣及其民俱出田猎,则继续武事,年常习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