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之道路人,涕泗而咨嗟
闻之道路人,涕泗而咨嗟释义
【涕泗】1.眼泪和鼻涕。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六二:“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南史·萧钧传》:“﹝萧钧﹞年七岁,出继衡阳元王,见高帝,未拜,便涕泗横流。”明孙梅锡《琴心记·赍金买赋》:“徘徊倚袖,涕泗沾衣,梦到君傍,可怪鸡鸣惊唤予。”清罗有高《邓先生墓表》:“﹝先生﹞年十七,得宋五子书读之,涕泗被面下曰:‘嗟夫!吾乃今日知为人之道也。’”参见“涕泗滂沱”。2.涕泪俱下,哭泣。汉扬雄《元后诔》:“新室文母太后崩,天下哀痛,号哭涕泗。”宋苏轼《白帝庙》诗:“迟回问风俗,涕泗閔兴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向士肃
【咨嗟】赞叹。《楚辞·天问》:“何亲揆发,定周之命以咨嗟?”王逸注:“咨嗟,叹而美之也。”《南史·张绪传》:“刘悛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枝……武帝以植於太昌灵和殿前,常赏玩咨嗟。”宋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诗:“李师琴纹如卧蛇,一弹使我三咨嗟。”王闿运《曾孝子碑文》:“学士大夫高尚其道,负贩佣嫗咨嗟其行。”2.叹息。汉焦赣《易林·离之升》:“车伤牛罢,日暮咨嗟。”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雁门太守行》:“﹝王涣﹞病卒,老少咨嗟,奠酬以千数。”明刘若愚《酌中志·正监蒙难纪实》:“是时,高公已居林下,颇为咨嗟,然已无可奈何。
【闻】〔古文〕《唐韻》《集韻》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又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道路】1.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周礼·夏官·司险》:“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唐柳宗元《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王氏姑定省扶持,自扬州至于京师,道路遇疾,遂馆于陈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直生道:‘小生有个旧友刘念嗣,家事儘也温饱,身死不多时,其妻房氏席捲家资,改嫁后夫,致九岁一子,流离道路。’”老舍《正红旗下》十一:“可惜,那时代的道路很坏:甬路很高,有的地方比便道高着三四尺。”2.指达到某种目标的途径。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社会主义制度的
【人】〔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又《韻補》叶如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