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

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

诗句读音
我今称念阿弥陀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wǒjīnchēng|chèn|chèngniànā|ēmí tuó
真实功德佛名号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zhēn shígōng dé2|2|4|2míng hào

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释义

【我】〔古文〕《唐韻》五可切《集韻》《韻會》語可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又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又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又《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又《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又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今】《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居吟切,音金。《說文》是時也。《廣韻》對古之稱。《詩·召南》迨其今兮。《毛傳》今,急辭也。《朱傳》今,今日也。不待吉也。又《圓覺經》無起無滅,無去來今。《註》謂過去見在未來三世。又《韻補》叶居靑切,音京。《詩·周頌》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匪且有且,匪今斯今。又叶居良切,音姜。《易林》庭爎夜明,追古傷今。陽弱不制,隂雄坐房。 从亼會意。,古文及字。巳往爲古,逮及爲今。

【念】《唐韻》奴店切《集韻》《韻會》《正韻》奴玷切,音。《爾雅·釋詁》思也。《疏》常思也。《釋名》念,黏也。意相親愛,心黏著不能忘也。《書·大禹謨》念兹在兹。又《小爾雅》無念,念也。《詩·大雅》無念爾祖。又姓。西魏太守念賢。又《轉注古音》叶人九切,音狃。《書·洪範》汝則念之。叶下咎受。 《六書精蘊》人當念所當念者,故从今。《正譌》俗作念,非。念字原字今下作丅。

【阿】《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何切,音娿。《爾雅·釋地》大陵曰阿。《玉篇》水岸也,邸也。《詩·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傳》中阿,阿中也。又《大雅》有卷者阿。又《爾雅·釋地》偏高曰阿丘。《釋名》阿,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偏高也。《詩·鄘風》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又《玉篇》倚也。阿衡,商官名。《書·太甲》不惠于阿衡。《傳》阿,倚。衡,平。又《史記·范睢傳》不離阿保之手。又《倉公傳》故濟北王阿母。《註》服虔云:乳母也。又《前漢·王莽傳》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少阿羲和,京兆尹劉歆。《註》皆官名。又《儀禮·士

【弥陀】陁”。阿弥陀佛的省称。意译为无量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化之主。与释迦、药师并称三尊。北齐卢思道《辽阳山寺愿文》:“愿西遇弥陀,上征兜率。”宋苏轼《绝句》之一:“市区收罢豚鱼税,来与弥陀共一龕。”明屠隆《昙花记·法眷聚会》:“断迷习,消尘障,弥陁本性原无恙。”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六论“文人相轻”--二卖》:“其实呢,罪过并不在‘老’,而在于‘卖’的,假使他在叉麻酱,念弥陀,一字不写,就决不会惹青年作家的口诛笔伐。”

【真实】观事实相符合;不假。汉荀悦《申鉴·政体》:“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而已。”宋苏轼《叶涛致远见和二诗复次其韵》之一:“那知非真实,造化聊戏尔。”清吴伟业《赠愿云师》:“世法梦幻,惟出世大事,乃为真实。”杨朔《海市》:“这真实的海市并非别处,就是长山列岛。”2.真心实意。宋苏轼《东坡志林》(《稗海》本)卷十:“玄德将死之言,乃真实语也。”明李贽《复杨定见书》:“盖真实下问,欲以求益,非借此以要名,如世人之为也。”3.确切清楚。明冯惟敏《不伏老》第二折:“且是眼花花的怎生去看的真

【功德】行。《礼记·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进律。”元张宪《咸淳师相》诗:“諛言佞语颂功德,边事军声听寂寥。”赵朴初《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雪侮霜欺香益烈,功德长留天地,却身与云飞无际。”2.佛教语。《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3.多泛指念佛、诵经、布施等事。《南史·循吏传·虞愿》:“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水浒传》第六十回:“寨内扬起长旛,请附近寺院僧众上山做

【佛】〔古文〕仏《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符勿切,音咈。《說文》見不諟也。又仿佛亦作彷彿,髣髴。《揚雄·甘泉賦》仿佛其若夢。《班固·幽通賦》夢登山而迥眺,覿幽人之髣髴。《漢書》作仿佛。又捩也。《禮·曲禮》獻鳥者,佛其首,畜鳥則勿佛。《註》恐鳥喙害人,爲小竹籠,以捩轉其首也。又逆也,戾也。《禮·學記》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揚子·法言》荒乎淫,佛乎正。與拂同。又輝粲貌。《黃香·九宮賦》銀佛律以順游。又三佛齊,佛郞機,柔佛,皆外國名。又佛桑,花名。又姓。明佛正。又佛佗。佛者,覺也。以覺悟羣生也。又《集韻》《

【名号】1.名称;名目。《荀子·赋》:“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详夫汉来杂文,名号多品。”唐刘知几《史通·书志》:“隋氏二世,分置两都,此并规模宏远,名号非一。”《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有数十处院宇,多有名号。”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一(五):“为避人注目,就题了‘乾亨行’的名号,装作做买卖的样子。”2.名声。《吕氏春秋·劝学》:“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利污义,砥厉名号者不以欲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