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留东山意颇卓,屏弃外虑无毫芒

我留东山意颇卓,屏弃外虑无毫芒

诗句读音
屏弃外虑无毫芒平仄:仄 仄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bǐng qìwàilǜ wúháo máng
我留东山意颇卓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入四覺
拼音: wǒliúdōng shān yìpō2

我留东山意颇卓,屏弃外虑无毫芒释义

【屏弃】废弃。《书·泰誓下》:“屏弃典刑,囚奴正士。”唐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唐次﹞以尚书郎出为刺史,屏弃。”宋曾巩《送李撰赴举》诗:“我留东山意颇卓,屏弃外虑无毫芒。”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小儒目眯,前邪后许,而精深閎茂,反在屏弃。”严复《救亡决论》:“推而论之,则中国宜屏弃弗图者,尚不止此。”

【虑无】古代军中前卫部队持以报警的旗帜。《左传·宣公十二年》:“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杜预注:“虑无,如今军行前有斥候蹹伏,皆持以絳及白为幡,见骑贼举絳幡,见步贼举白幡,备虑有无也。”

【毫芒】毫毛的细尖。《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晋葛洪《抱朴子·释滞》:“离朱覿毫芒於百步。”唐裴铏《传奇·裴航》:“有玉兔持杵臼,而雪光辉室,可鉴毫芒。”宋司马光《清逸处士魏君墓志铭》:“天长不息兮,地大无疆;人寓其中兮,细於毫芒。”2.比喻极细微。汉班固《答宾戏》:“独攄意乎宇宙之外,鋭思於毫芒之内。”《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宋苏轼《孙武论下》:“举百倍之势,而立毫芒之功。”

【我】〔古文〕《唐韻》五可切《集韻》《韻會》語可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又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又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又《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又《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又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东山意】隐的心愿。唐陈子昂《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诗:“闻君东山意,宿习紫芝荣。”唐贾至《赠裴九侍御昌江草堂弹琴》诗:“沉吟东山意,欲去芳嵗晚。”参见“东山”。汉

【颇】《唐韻》《集韻》《韻會》滂禾切《正韻》普禾切,音坡。《玉篇》不平也,偏也。《書·洪範》無偏無陂。《釋文》舊本作頗,音普多反。《又》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傳》在位不敦平,則下民僭差。又《多方》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韻補》古義字皆音俄,周官註亦音俄,故古文尚書本作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以叶俄音。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爲又,攺頗爲陂,以从今音,古音遂湮滅矣。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普火切,音叵。《博雅》少也。又差多曰頗多,良久曰頗久,多有曰頗有。《史記·叔孫通傳》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又《廣韻》《

【卓】〔古文〕《唐韻》《正韻》竹角切《集韻》《韻會》側角切,音涿。《說文》高也。早上爲卓。隸作卓。《揚子·法言》顏苦孔之卓。《註》顏之苦亡它,惟苦孔子之道卓然高堅也。又《釋名》超卓也。舉脚有所卓越也。又姓。《後漢·卓茂傳》卓茂字子康,南陽宛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