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何人知,徙倚如有待
我思何人知,徙倚如有待释义
【徙倚】逡巡。《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王逸注:“彷徨东西,意愁愤也。”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於是洛灵感焉,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王令诣谢公,值习凿齿已在坐,当与併榻,王徙倚不坐。”宋朱熹《石马斜川之集分韵赋诗得灯字》:“徙倚緑树荫,摩挲苍石稜。”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生被逐,徙倚无所归,母恐其折挫行死,令独居而给之食。”郭沫若《海涛集·南昌之一夜》:“我们走在江边上往复徙倚着,足足有一个钟头。”
【有待】1.有所期待;要等待。《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孔颖达疏:“爱其死以有待也者,此解不争也,言爱死以待明时。”清吴伟业《梅花庵同林若抚话雨联句》:“有待闻乾鹊,无因见皎蟾。”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然而靖华的译文,岂真有待于序,此后亦如先前,将默默的有益于中国的读者,是无疑的。”如: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2.古代道家哲学用语。谓需要依赖一定的条件。庄子认为世俗生活都是有待的,不自由的;而绝对的精神自由则是无待的。《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
【何】《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賀平聲。曷也,奚也,孰也,詰詞也。《書·臯陶謨》禹曰何。《詩·小雅》夜如何其。又誰何。猶言莫敢如何也。《賈誼·過秦論》利兵而誰何。又未多時曰無何,亦曰無幾何。《史記·曹參傳》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又《前漢·袁盎傳》南方濕,君能日飮,無何,可免禍也。《註》無何,言更無餘事也。又《南史·西域傳》西域呼帽爲突何。又《古今樂錄》羊無夷伊那何,皆曲調之遺聲。又國名。《隋書》西域有何國。又姓。又娙何,漢女官名,秩比二千石。又《集韻》《正韻》下可切,賀上聲。同荷。儋也,負也。
【人】〔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又《韻補》叶如延
【知】〔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