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三咨嗟,每见必摩拊

我为三咨嗟,每见必摩拊

诗句读音
每见必摩拊平仄:仄 仄 仄 平 仄
拼音: měijiàn|xiànbìmó fǔ
我为三咨嗟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拼音: wǒwéi|wèisānzī jiē

我为三咨嗟,每见必摩拊释义

【每】《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正韻》莫賄切,音浼。《增韻》常也,各也,凡也。《三蒼》曰:每,非一定之辭。《詩·小雅》每懷靡及。《莊子·外物篇》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郭象註》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又雖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詩·小雅》每有良朋。《箋》言雖有良朋也。又貪也。《前漢·賈誼傳》衆庶每生。《註》孟康曰:每,貪也。《敘傳》致死爲福,每生作旤。又姓。每當時,漢人。見《印藪》。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佩切,音妹。數也。一曰田美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註》每有枚

【见】《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又《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摩拊】抚摩;安抚。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池龙少女游览水滨,忽见释种,恐不得当也,变为人形,即而摩拊。”宋洪迈《夷坚乙志·驯鸠》:“明日,笼以授宣,自是不復出,驯狎左右,以手摩拊皆不动。”明袁宗道《叙守考绩序》:“公摩拊小民,如慈母之哺婴孺。”清唐孙华《秣陵太守行》:“心似寒泉彻底清,只把穷黎手摩拊。”

【我】〔古文〕《唐韻》五可切《集韻》《韻會》語可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又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又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又《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又《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又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咨嗟】赞叹。《楚辞·天问》:“何亲揆发,定周之命以咨嗟?”王逸注:“咨嗟,叹而美之也。”《南史·张绪传》:“刘悛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枝……武帝以植於太昌灵和殿前,常赏玩咨嗟。”宋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诗:“李师琴纹如卧蛇,一弹使我三咨嗟。”王闿运《曾孝子碑文》:“学士大夫高尚其道,负贩佣嫗咨嗟其行。”2.叹息。汉焦赣《易林·离之升》:“车伤牛罢,日暮咨嗟。”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雁门太守行》:“﹝王涣﹞病卒,老少咨嗟,奠酬以千数。”明刘若愚《酌中志·正监蒙难纪实》:“是时,高公已居林下,颇为咨嗟,然已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