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明珠一颗,切忌当头错过

我有明珠一颗,切忌当头错过

诗句读音
我有明珠一颗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平
拼音: wǒyǒu|yòumíng zhūyīkē
切忌当头错过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 qiè jìdāng tóucuò guò

我有明珠一颗,切忌当头错过释义

【我】〔古文〕《唐韻》五可切《集韻》《韻會》語可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又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又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又《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又《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又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明珠】1.光泽晶莹的珍珠。汉班固《白虎通·封禅》:“江出大贝,海出明珠。”《新唐书·薛收传》:“明珠兼乘,未若一言。”鲁迅《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感》:“汉求明珠,吴征大象,中原人历来总到广东去刮宝贝。”2.比喻忠良的人。《楚辞·刘向<九叹·忧苦>》:“伤明珠之赴泥兮,鱼眼璣之坚藏。”王逸注:“言忠良弃捐,谗佞珍用也。”3.比喻可宝贵的事物。唐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遗我明珠九十六,寒光映骨睡驪目。”钱仲联集释引孙汝听曰:“汀诗九十六字。”此谓卢汀诗字字似明珠。朱德《和董老过春节诗》: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颗】《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苦果切,科上聲。《說文》小頭也。又《韻會》今言物一顆,猶一頭也。《六書故》凡圜物以顆計。又珠琲曰顆。又與堁同。土塊。《前漢·賈山傳》使其後世曾不得蓬顆蔽冡而托葬焉。《註》顆謂土塊。蓬顆,謂塊上生蓬者也。又《集韻》苦緩切,音款。草名。《爾雅·釋草》菟奚,顆凍。《註》款冬也。《疏》藥草。一名菟奚,一名顆涷。又人名。魏顆,晉大夫。史顆,秦大夫。見《左傳》。 《正字通》本作顆,九畫。《字彙》附八畫,非。顆字左原作田下木。

【切忌】1.深忌;十分忌恨。《旧唐书·忠义传上·夏侯端》:“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忍,切忌诸李,强者先诛,金才既死,明公岂非其次?”2.务必避免。儆戒之辞。宋戴复古《论诗十绝》之四:“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诗笔固不宜直率,尤切忌刻意为曲折。”毛泽东《<中国工人>发刊词》:“我希望这个报纸好好地办下去,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

【当头】1.正对面;迎头。唐王建《宫词》之三二:“红蛮桿拨贴胸前,移坐当头近御筵。”《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邵氏﹞提起解手刀,望得贵当头就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我﹞一路走回兴隆栈,当头遇了丁作之,不觉心中又是一动。”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关大妈》:“关大妈像给人当头打了一棍,扶着墙慢慢坐到地上。”2.为首;带头。《三国志平话》卷上:“当头两行八人,紫袍金带,象简乌靴,未知官大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外面来了一羣人,当头一个身穿一件蜜色寧绸单缺襟袍。”王任重《共产党员要

【错过】1.交错而过,失之交臂。《水浒传》第三五回:“天幸使令小弟得遇哥哥,争些儿错过,空去孔太公那里走一遭。”巴金《春》一:“啊,那一定是错过了。我本来要先到这儿来,翠环这丫头一口咬定你们在湖心亭,所以我先到了那儿,再从那儿到这儿来。这样就把你大哥错过了。”2.耽误;失去(时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实是一对佳耦,足下不可错过。”老舍《四世同堂》十:“把胆子壮起点来,别错过了机会。”3.过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二》:“小子等屡多错过,致劳天父操心下凡。”老舍《四世同堂》四一:“当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