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刖尔独安,何以幸华夷

我刖尔独安,何以幸华夷

诗句读音
我刖尔独安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五寒
拼音: wǒyuèěrdúān
何以幸华夷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hé yǐxìnghuá yí

我刖尔独安,何以幸华夷释义

【我】〔古文〕《唐韻》五可切《集韻》《韻會》語可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又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又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又《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又《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又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刖】《唐韻》《集韻》《韻會》魚厥切,音月。《說文》絕也。从刀,月聲。本作跀,斷足也。从足,月聲。《徐曰》足見斷爲跀,其名則刖也。今文但作刖。《書·呂》刖足曰剕。《前漢·法志》刖罪五百。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五忽切,音兀。斷足也。《集韻》或作。

【尔】《唐韻》兒氏切《集韻》《韻會》忍氏切,音邇。《說文》麗爾,猶靡麗也。本作。从冂从,其孔,尒聲。此與爽同意。又《玉篇》爾,汝也。《書·大禹謨》肆予以爾衆士奉辭伐罪。又《禮·檀弓》爾毋從從爾。爾毋扈扈爾。《註》爾,語助。《廣韻》尒義與爾同。詞之必然也。又譍詞。《古詩》爲焦仲卿妻作:諾諾復爾爾。《世說》聊復爾耳。又同邇。《詩·大雅》戚戚兄弟,莫遠具爾。《箋》爾,謂進之也。《疏》邇是近義,謂揖而進之。《儀禮·少牢饋食禮》上佐食爾上敦黍于筵上右之。《註》爾,近也。或曰移也。右之,便尸食也。《周禮·地官·肆長》實相近

【独】《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音犢。《說文》犬相得而。从犬蜀聲。羊爲羣,犬爲獨也。又獸名。《埤雅》顏從曰:獨一叫而猨散,鼉一鳴而龜伏。或曰鼉鳴夜,獨叫曉。獨,猨類也。似猨而大,食猨。今俗謂之獨猨。蓋猨性羣,獨性特,猨鳴三,獨叫一,是以謂之獨也。又獨,獸名。詳前字註。又《廣韻》單獨。《詩·小雅》哀此惸獨。《傳》獨,單也。《又》念我獨兮。《爾雅·釋山》獨者蜀。《疏》蟲之孤獨者名蜀,是以山之孤獨者亦名曰蜀也。《揚子·方言》一蜀也。南楚謂之獨。又山名。《山海經》獨山,多金玉美石。又《廣韻》複姓有獨

【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註》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註》謂止於至善也。又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又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又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又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

【何以】1.用什么;怎么。《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南史·陈后主纪》:“监者又言:‘叔宝常耽醉,罕有醒时。’隋文帝使节其酒,既而曰:‘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明高启《卧东馆简诸友生》诗:“何以度兹运?相勗蹈其常。”冰心《寄小读者》八:“为着人生,不得不别离,却又禁不起别离,你们何以慰我?”2.为什么。《诗·大雅·瞻卬》:“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论语·季氏》:“夫顓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唐韩愈《秋怀》诗之七:“我无汲汲志,何以有此憾?”《续资治

【华夷】1.指汉族与少数民族。后亦指中国和外国。《晋书·元帝纪》:“天地之际既美,华夷之情允洽。”唐杜甫《严公厅宴咏蜀道画图》:“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宋苏轼《赐太师文彦博生日礼物口宣》:“卿勋在庙社,名闻华夷。”清龚自珍《大誓答问第二十四》:“又译字之人,必华夷两通而后能之。”2.宋元时指国家的疆域。元关汉卿《一枝花·杭州景》套曲:“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王季思注:“宋元时称国家的疆域为华夷,因为它包括了少数民族地区。”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则俺那仁慈的明圣主,掌一统锦华夷,可则是平安了十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