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预千官少裨补,欲将歌颂播尧音
诗句 | 读音 |
---|---|
我预千官少裨补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拼音: wǒyùqiān guānshǎo|shàobì bǔ |
欲将歌颂播尧音 | 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 yùjiāng|jiànggē sòngbōyáoyīn |
我预千官少裨补,欲将歌颂播尧音释义
【我】〔古文〕《唐韻》五可切《集韻》《韻會》語可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又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又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又《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又《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又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预】《唐韻》《韻會》羊洳切《集韻》《正韻》羊茹切,音譽。《正字通》與豫同。《經典》通作豫。又《正韻》及也,參預也,干也。通作與。
【千官】员。《吕氏春秋·君守》:“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唐曹唐《三年冬大礼》诗之三:“千官不动旌旗下,日照南山万树云。”叶叶《书壬子宫驼记后》诗:“千官春殿新朝礼,万寿桐棺故主尸。”鲁迅《亥年残秋偶作》诗:“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少】《唐韻》書沼切《韻會》始紹切,燒上聲。《說文》不多也。从小丿聲。《徐曰》丿音夭。《禮·禮器》禮有以少爲貴者,謂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是也。食力,庶人也。又少頃,有閒也。《孟子》少則洋洋焉。又短也。訾人曰少之,猶稱人曰多之也。《史記·蘇秦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又《廣韻》式照切《韻會》《正韻》失照切,燒去聲。《玉篇》幼也。《增韻》老之對也。《易·本義》兩儀者始,爲一畫,以分隂陽。四象者次,爲二畫,以分太少。又少儀。《禮記》篇名。少室,山名。又副貳也。《前漢·賈誼傳》於是爲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
【裨补】补益。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闕漏,有所广益。”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地亲职重,不同庶僚,輙竭愚诚,以效裨补。”明徐渭《送通府王公序二》:“额制之军,既凋敝如彼;而裨补之法,又两难如此。”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商岸肇辟,踵事滋多;劝百讽一,裨补盖寡。”汉
【欲】《唐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正韻》余玉切,音浴。《說文》貪欲也。从欠谷聲。《徐曰》欲者,貪欲。欲之言續也。貪而不已,於文欠谷爲欲。欠者開口也。谷,欲聲。《禮·曲禮》欲不可從。《疏》心所貪愛爲欲。又《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又物欲。《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道德經》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又《增韻》愛也。《孟子》可欲之爲善。《禮·曲禮》問疾不能遺,不問其所欲。又期願之辭。《論語》我欲仁。《大學》欲明明德於天下。《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又
【将】〔古文〕《廣韻》卽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資良切,音漿。《說文》本將帥字。一曰有漸之辭。《蘇林曰》將,甫始之辭。《易·繫辭》是以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又《公羊傳·莊三十二年》君親無將,將而誅焉。《師古註》將有其意也。又抑然之辭。《楚辭·卜居》寧誅鋤草茆以力耕乎,將遊大人以成名乎。又且也。《詩·小雅》將安將樂。又《廣韻》養也。《詩·小雅》不遑將父。又助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補過將美。又送也。《詩·召南》百兩將之。《邶風》之子于歸,遠于將之。又大也。《詩·小雅》亦孔之將。《商頌》我受命溥將。又承也,奉
【歌颂】》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颂》,曰:‘至矣哉!’”杜预注:“《颂》者,以其成功告于神明。”后谓用诗歌颂扬,亦泛谓用言语文字赞美。《后汉书·隗嚣传》:“﹝王莽﹞矫託天命,伪作符书……戏弄神祇,歌颂祸殃。”唐韩愈《上宰相书》:“其业则读书著文,歌颂尧舜之道。”明张居正《贺瑞雪表》:“同万民而歌颂,莫罄豫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2.指歌功颂德的诗文。《汉书·王褒传》:“﹝上﹞数从褒等放猎,所幸宫馆,輒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南朝宋鲍照《
【播】〔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補過切,波去聲。《說文》種也。一曰布也。《廣韻》揚也。《詩·豳風》其始播百穀。《書·盤庚》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又放也,棄也。《書·泰誓》播棄犂老。又《多方》屑播天命。又散也。《書·禹貢》又北播爲九河。《禮·禮運》播五行于四時。《疏》播散五行之氣於四時也。《釋文》舒也。又《增韻》逋也,遷也。《書·大誥》予惟以爾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又州名。西南徼外夜郞且蘭地,唐置播州。《韓愈·柳子厚墓誌》劉禹錫當詣播州,子厚願以柳易播。又明萬歷中,平播置遵義平越二府。又姓。播武,殷賢
【尧】〔古文〕《廣韻》五聊切《集韻》倪幺切,音僥。《說文》高也。从垚,在兀上。高遠也。《白虎通》堯猶嶢也。嶢嶢,至高貌。古唐帝。《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又姓。魏堯暄,上黨人,以武功著。又《諡法》翼善傳聖,善行德義,皆曰堯。又人名。《前漢·高帝紀》帝擢趙堯爲御史大夫,曰無以易堯。《宋史》堯叟,堯咨,堯佐,兄弟皆有聲,世謂氏三堯。又山名。《山海經》美山東北百里曰大堯山,今直隸眞定唐山,縣亦名堯山以堯始封得名。 或作。本作垚,小篆加兀,作堯。兀,會高意。一曰从三土積累而上,象高形。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今切,音隂。《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書·舜典》八音克諧。《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