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武弁侍明光,辍佐中权拜外郎
诗句 | 读音 |
---|---|
辍佐中权拜外郎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十一唐 拼音: chuòzuǒzhōng quánbàiwàiláng|làng |
五代武弁侍明光 | 平仄: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wǔ dàiwǔ biàn4míng guāng |
五代武弁侍明光,辍佐中权拜外郎释义
【辍】〔古文〕《廣韻》陟劣切《集韻》《韻會》《正韻》株劣切,音啜。《說文》車小缺復合者。又《廣韻》已也。《集韻》止也。《增韻》歇也。
【佐】《廣韻》則箇切《正韻》子賀切,左去聲。輔也,貳也。《周禮·天官》以佐王均邦國。《論語註》顏子王佐之才。又《史記·天官書》五星者,天之五佐,見伏有時,盈縮有度。又《集韻》子我切。義同。漢典考證:〔《周禮·天官》以佐王邦國。〕 謹照原文邦字上增均字。 考證:〔《周禮·天官》以佐王邦國。〕 謹照原文邦字上增均字。
【中权】1.谓中军制定谋略。《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中权,后劲。”杜预注:“中军制谋,后以精兵为殿。”2.指中军。南朝宋谢庄《从驾顿上》诗:“中权临楚路,前茅望吴云。”清王韬《淞滨琐话·徐麟士》:“於是登坛视师,简壮士至千五百人为前驱,千五百人为后劲,精选甲士二千人为中权,亲自率之。”3.指主将。北周庾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以君智略,入佐中权。”唐司空图《复安南碑》:“中权令峻,按虎节以风生;上将策奇,指龙编而天落。”《宋史·刘廷让传》:“万旅所集,实制於中权。”4.指主将的权势。唐元稹《加
【五代】1.五个朝代。指黄帝、唐、虞、夏、殷。《礼记·祭法》:“此五代之所不变也。”郑玄注:“五代谓黄帝、尧、舜、禹、汤。”2.五个朝代。指唐、虞、夏、商、周。《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殷五代之纯熙,绍伊唐之炎精。”李善注:“五代,周、殷、夏、唐、虞也。”3.五个朝代。指夏、商、周、秦、汉。《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评》“为法之弊,一至于此”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大魏之兴,于今二十有四年矣,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覩前车之倾覆而不改於辙迹。”4.五个朝代。唐称梁、陈、齐、周、隋为五代,是为前五代。
【武弁】1.武冠。《后汉书·崔駰传》:“钧(崔钧)时为虎賁中郎将,服武弁,戴鶡尾。”唐韩翃《赠别太常李博士兼寄两省旧游》诗:“两年戴武弁,趋侍明光殿。”清赵翼《纪梦》诗:“閲罢邸抄正午倦,忽梦迁官戴武弁。”2.武官。唐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诗:“剑关掉鞅归,武弁朝建章。”《明史·熹宗纪》:“国家文武并用,顷承平日久,视武弁不啻奴隶,致令豪杰解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你文官一途虽然做不得,但是武弁一路还不妨事。”郭沫若《北伐途次》二八:“他也谦逊着,说他只是一介武弁,只晓得服从上官命令。”
【侍】《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時吏切,音耆。《說文》承也。《廣韻》近也,從也。《六書故》陪側也。《禮·曲禮》侍坐于先生。又常侍,漢時宦官名,後遂沿習爲士人官制。如唐高適稱高常侍,李愬稱李常侍是也。又《史記·趙世家》公仲連進牛畜荀欣徐越。畜侍以仁義,欣侍以舉賢使能,越侍以節財儉用。《註》侍猶勸也。又侍其,複姓。宋侍其良器。漢典考證:〔《史記·魏世家》公仲連進牛畜荀欣徐越。畜侍以仁義,欣侍以舉賢使能,越侍以節財儉用。〕 謹照原書魏世家改趙世家。 考證:〔《史記·魏世家》公仲連進牛畜荀欣徐越。畜侍以仁義,欣侍
【明光】日光。亦指白日,太阳。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诗之五:“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南朝梁武帝《东飞伯劳歌》:“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幃綺帐脂粉香。”2.铠甲名。铁铠。三国魏曹植《上先帝赐铠表》:“先帝赐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领。”3.明亮;光亮。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小夫人将一串一百单八颗西珠数珠,颗颗大如鸡荳子,明光灿烂。”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俩的雨衣都让雨水洗得明光发亮。”4.指神话中昼夜常明的丹丘。《楚辞·王褒<九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