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儿进退寻常事,汉氏存亡顷刻中

吴儿进退寻常事,汉氏存亡顷刻中

诗句读音
汉氏存亡顷刻中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上平一東
拼音: hàn shìcún wángqǐng kè1|4
吴儿进退寻常事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去七志
拼音: 2érjìn tuìxún chángshì

吴儿进退寻常事,汉氏存亡顷刻中释义

【汉氏】代。汉扬雄《剧秦美新》:“往时司马相如作《封禪》一篇,以彰汉氏之休。”汉张衡《西京赋》:“汉氏初都,在渭之涘。”晋潘岳《西征赋》:“愍汉氏之剥乱,朝流亡以离析。”《南史·恩倖传序》:“自汉氏以来,年且千祀。”汉

【存亡】1.存在或灭亡;生存或死亡。《易·乾》:“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夫一旦有急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存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耳。”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夫盟之大体,必序危机,奬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祈幽灵以取鉴,指九天以为正。”《新唐书·东夷传·高丽》:“大德入其国,厚餉官守,悉得其纤曲。见华人流客者,为道亲戚存亡,人人垂涕,故所至士女夹道观。”宋陈亮《又乙巳春书之一》:“自棘

【顷刻】1.片刻,极短的时间。《关尹子·七釜》:“爪之生,髮之长,荣卫之行,无顷刻止。”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诗:“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清沉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一夕,猫奴争食自檐而堕,连盆与架顷刻碎之。”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二节:“因此,那种以为中国革命力量瞬间就可以组成,中国革命斗争顷刻就可以胜利的观点,是不正确的。”2.刚刚,刚才。清玉泉樵子《神山引曲·药饵》:“[末旦惊介:]孩儿几时回来的?[生:]顷刻方到。”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吴】俗吳字。《吳志·薛綜傳》無口爲天,有口爲吴。《正字通》此借字形爲諧語,非吴字本義。《正韻》吳字註亦作吴,非。(吳)〔古文〕《唐韻》午胡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音吾。國名。《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蠻,自號句吳。《註》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爲荆國,十二年,更名吳。 亦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吳縣。又《說文》郡也。《後漢·郡國志》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爲三吳。《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爲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其

【儿】《集韻》《韻會》而鄰切,音仁。《說文》人也。《玉篇》仁人也。孔子曰:人在下,故詰屈。《戴侗·六書故》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合於下者,若兒若見。《鄭樵·六書略》人象立人,儿象行人。又《集韻》居拜切,音戒。仁人也。(兒)〔古文〕《唐韻》汝移切《集韻》《韻會》《正韻》如支切,爾平聲。《說文》孺子也。象形。小兒頭囟未合。又《韻會》男曰兒,女曰嬰。又《韻會》兒,倪也。人之始,如木有端倪。又《倉頡篇》兒,嬬也。謂嬰兒嬬嬬然,幼弱之形也。又《韻會》姓也。漢有兒寬。又《唐韻》五稽切《集韻》《韻

【进退】“进逻”。1.前进与后退。《易·繫辞上》:“变化者,进退之象也。”韩康伯注:“往復相推,迭进退也。”孔颖达疏:“万物之象皆有阴阳之爻,或从始而上进,或居终而倒退,以其往復相推,或渐变而顿化,故云进退之象也。”《宋书·乐志二》:“进退疾鹰鷂,龙战而豹起。”宋曾巩《殿前都指挥使制》:“夫兵有击刺射驭之能,有坐作进退之法。”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学到后来却是驰马射箭,再多学些便是摆阵,人穿了五彩衣服,扛了武器和旗帜,各自随方位调动,随金鼓声进退。”2.举止行动。《后汉书·陈蕃传》:“人君者,摄天

【寻常】常,皆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一丈六尺为常。喻短或小。《左传·成公十二年》:“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杜预注:“言争尺丈之地,以相攻伐。”杨伯峻注:“寻常意谓尺寸之地。”《国语·周语下》:“夫目之能察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韦昭注:“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唐柳宗元《柳常侍行状》:“夫器宏者,耻效以圭撮之任;足逸者,难局以寻常之地。”2.比喻长或多。《韩非子·扬权》:“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陈奇猷集释引旧注:“四指为扶。上於度量少有所

【事】〔古文〕叓《唐韻》鉏吏切《集韻》《韻會》仕吏切,音示。大曰政,小曰事。《廣韻》使也,立也,由也。《釋名》事,偉也。偉立也。凡所立之功也。《書·大禹謨》六府三事允治。又《詩·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註》三公也。又《詩·大雅》三事就緒。《註》三農之事也。又奉也。《禮·曲禮》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又營也,治也。《史記·曹參世家》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又《廣韻》《類篇》側吏切。事刃,與倳剚同。別見人部倳字註。又《韻補》叶逝支切,音時。《蔡邕詞》帝曰休哉,命公三事。乃耀柔嘉,是式百司。又叶詩紙切,音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