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会元从二郡呼,今将吴会指姑苏
诗句 | 读音 |
---|---|
今将吴会指姑苏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jīnjiāng|jiàngwú huìzhǐgū sū |
吴会元从二郡呼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上平十一模 拼音: wú huìyuán cóngèrjùnhū |
吴会元从二郡呼,今将吴会指姑苏释义
【今】《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居吟切,音金。《說文》是時也。《廣韻》對古之稱。《詩·召南》迨其今兮。《毛傳》今,急辭也。《朱傳》今,今日也。不待吉也。又《圓覺經》無起無滅,無去來今。《註》謂過去見在未來三世。又《韻補》叶居靑切,音京。《詩·周頌》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匪且有且,匪今斯今。又叶居良切,音姜。《易林》庭爎夜明,追古傷今。陽弱不制,隂雄坐房。 从亼會意。,古文及字。巳往爲古,逮及爲今。
【将】〔古文〕《廣韻》卽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資良切,音漿。《說文》本將帥字。一曰有漸之辭。《蘇林曰》將,甫始之辭。《易·繫辭》是以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又《公羊傳·莊三十二年》君親無將,將而誅焉。《師古註》將有其意也。又抑然之辭。《楚辭·卜居》寧誅鋤草茆以力耕乎,將遊大人以成名乎。又且也。《詩·小雅》將安將樂。又《廣韻》養也。《詩·小雅》不遑將父。又助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補過將美。又送也。《詩·召南》百兩將之。《邶風》之子于歸,遠于將之。又大也。《詩·小雅》亦孔之將。《商頌》我受命溥將。又承也,奉
【吴会】会稽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清赵翼《陔馀丛考·吴会》:“西汉时会稽郡治本在吴县,时俗以郡县连称,故云吴会。”2.东汉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并称吴会。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吴会。《后汉书·蔡邕传》:“邕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跡吴会。”《三国志·吴志·孙贲传》:“时策已平吴会二郡。”宋苏轼《喜刘景文至》诗:“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金史·完颜纲传》:“僭称位号,偷生吴会。”唐以后,俗亦称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为吴会。元陆友仁《吴中旧事》:“府署之南名吴会坊。”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一:“世多
【指】〔古文〕《唐韻》職雉切《集韻》《韻會》軫視切,音旨。《說文》手指也。《易·說卦》艮爲指。《疏》取其執止物也。《左傳·宣四年》子公之食指動。《疏》一巨指,二食指,三將指,四無名指,五小指。又《定十四年》以戈擊闔廬傷將指。《註》足,大指也。言其將領諸指。足之用力,大指居多。手之取物,中指爲長。故足以大指爲將,手以中指爲將。又《廣韻》斥也。《易·繫辭》辭也者,各指其所之。《疏》各斥其爻卦之所適也。又示也。《禮·玉藻》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前漢·蕭何傳》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註》指示者,以手指示之。又《增韻》指
【姑苏】亦作“姑胥”。1.山名。在江苏省吴县西南。《史记·河渠书》:“上姑苏,望五湖。”《淮南子·人间训》:“﹝越王﹞甲卒三千人,以禽夫差於姑胥。”参阅宋范成大《吴郡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吴县》。2.指姑苏台。《国语·越语下》:“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韦昭注:“姑苏,宫之臺也,在吴閶门外,近湖。”《史记·吴太伯世家》:“越因伐吴,败之姑苏。”司马贞索隐:“姑苏,臺名,在吴县西三十里。”《后汉书·济南安王康传》:“吴兴姑苏而灭。”李贤注:“姑苏臺一名姑胥臺。”明梁辰鱼《浣纱记·谋吴》:“
【吴会】会稽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清赵翼《陔馀丛考·吴会》:“西汉时会稽郡治本在吴县,时俗以郡县连称,故云吴会。”2.东汉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并称吴会。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吴会。《后汉书·蔡邕传》:“邕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跡吴会。”《三国志·吴志·孙贲传》:“时策已平吴会二郡。”宋苏轼《喜刘景文至》诗:“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金史·完颜纲传》:“僭称位号,偷生吴会。”唐以后,俗亦称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为吴会。元陆友仁《吴中旧事》:“府署之南名吴会坊。”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一:“世多
【元从】的人。《魏书·李栗传》:“初随太祖幸贺兰部,在元从二十一人中。”唐韩愈《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及幸还,録功,封武安郡王,号元从功臣。”《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武寧监军以李绍真从李嗣源,谋杀其元从。”胡三省注:“元从,谓旧从李绍真之将士,所谓义故也。绍真时从李嗣源,监军谋杀其元从之留彭城者。”
【二】〔古文〕弍《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而至切,音樲。地數之始,卽偶之兩畫而變之也。《易·繫辭》分而爲二,以象兩。《左傳·定四年》衞侯將會,使祝佗從。佗曰:若又共二徼大罪也。《註》謂兼二職。《荀子·議兵篇》權出於一者强,權出於二者弱。《史記·韓信傳》功無二於天下。《前漢·嚴助傳》詔曰:子在朕前之時,知略輻輳,以爲天下少雙,海內寡二。又巽二,風神名。又古貨布文帝字。見《六書略》。字上下畫均齊。上畫短者,乃古文上字也。今相仍上短下長作二字,非。貳。二。漢典考證:〔《左傳·定四年》衞侯將會,使祝佗從。佗曰,若
【郡】《唐韻》渠運切《集韻》《韻會》《正韻》具運切,羣去聲。《釋名》郡,羣也。人所羣聚也。《韻會》《說文》云: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縣,縣有四郡,是縣大而郡小也。秦幷天下,置三十六郡,以統其縣。漢遂因之。自隋唐以來,廢置不一。宋元設府于州,明制屬州於府,而郡之名遂廢。
【呼】〔古文〕戲《唐韻》荒烏切《集韻》《韻會》《正韻》荒胡切,音虍。《說文》外息也。《韻會》出息爲呼,入息爲吸。又《廣韻》喚也。又《集韻》嗚呼,歎辭。《書·五子之歌》嗚呼曷歸。又通作乎。《詩·大雅》於乎小子。又通作虖。《前漢·武帝紀》嗚虖何施而臻此與。亦作嘑。又姓。《廣韻》列仙傳有仙人呼子先,又複姓。《前漢·匈奴傳》呼衍氏。《註》師古曰:卽今鮮姓呼延者是也。又呼沱,水名。《戰國策》南有呼沱易水。又草名。《爾雅·釋草》蓫薚,馬尾。《疏》蔏,一名夜呼。又《集韻》虛交切,音虓。與詨同。吳人謂叫呼爲詨。或作嚆嘮。又《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