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能对治乱监,介也能擦其瑕疵
诗句 | 读音 |
---|---|
介也能擦其瑕疵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jièyěnéng|nàicāqí|jīxiá cī |
呜呼能对治乱监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拼音: wū hūnéng|nàiduìzhì luànjiān|jiàn |
呜呼能对治乱监,介也能擦其瑕疵释义
【介】《廣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音戒。際也。《易·繫辭》憂悔吝者存乎介。《傳》介謂辨別之端。《左傳·襄九年》介居二大國之閒。又助也。《詩·豳風》爲此春酒,以介眉壽。又大也。《詩·小雅》神之聽之,介爾景福。又《爾雅·釋詁》介,善也。又因也。《左傳·僖七年》求介于大國。又《文六年》介人之寵,非勇也。《史記·魯仲連傳》平原君曰:勝請爲紹介。《孔叢子·難訓》子上曰:士無介不見。又《揚子·方言》介,特也。物無耦曰特,獸無耦曰介。又小也。《揚子·法言》升東嶽而知衆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又閒厠也。古者主有
【也】〔古文〕《唐韻》羊者切《集韻》《正韻》以者切,音野。語已辭。《說文徐註》語之餘也。凡言也,則氣出口下而盡。《玉篇》所以窮上成文也。《廣韻》語助之終。柳宗元曰:決辭也。又發語辭。《岑參詩》也知鄕信曰應疎。又姓。明也伯先。又《劉攽曰》詞人多以也字作夜音讀。《杜甫詩》靑袍也自公,是也。又《正韻》養里切,同迤。又《六書正譌》古文匜字。註詳匚部三畫。
【能】《廣韻》《集韻》《正韻》奴登切,音儜。《說文》熊屬,足似鹿。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疆壯者稱能傑也。《徐曰》堅中,骨節實也。又《廣韻》善也。《增韻》勝任也。《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又《正字通》順習也。《詩·大雅》柔遠能邇。又《廣韻》奴來切《正韻》囊來切,音。三足龞。《爾雅·釋魚》龞三足,能。《註》山海經,從山多三足龞,今陽羨縣君山池亦有之。又與台通。三能,星名。《史記·天官書》魁下六星,兩兩相比,名曰三能。《註》作三台。又《正字通》乃帶切,音柰。姓也。唐能延壽,能元皓,宋能迪。又與耐通。《前
【擦】《篇海》《字彙》初戛切,音察。摩之急也。
【其】〔古文〕丌亓《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碁。《韻會》指物之辭。《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詩·大雅》其在于今。又助語辭。《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詩·周南》灼灼其華。《玉篇》辭也。又姓。《韻會》漢陽阿侯其石。又《唐韻》《集韻》《韻會》居之切,音姬。《韻會》語辭。《書·微子》若之何其。《詩·小雅》夜如何其。又人名。《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留高陽人也。《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又山名。《前漢·
【瑕疵】玼”。1.玉的斑痕。亦比喻人的过失或事物的缺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唐王建《求友》诗:“不求立名声,所贵去瑕玼。”宋司马光《稷下赋》:“荣誉,樵株为之蓊蔚;訾毁,珵美化为瑕疵。”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这玉簪纤长如竹笋,细白似葱枝,温润有清香,莹洁无瑕玼。”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七:“小小的瑕疵,不能掩了他那莫大的功绩。”2.谓指摘毛病。唐刘禹锡《口兵戒》:“玉櫝不启,焉能瑕疵?”宋沉括《梦溪笔谈·书画》:“熙(徐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工与诸黄不相
【呜呼】亦作“呜乎”。亦作“呜虖”。1.叹词。表示悲伤。《书·五子之歌》:“呜呼曷归,予怀之悲。”宋叶适《厉领卫墓志铭》:“虏既卒叛盟,而君竟坐贬死。呜呼!可哀也已!”鲁迅《且介亭杂文·韦素园墓记》:“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2.叹词。表示赞美或慨叹。《书·旅獒》:“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汉书·武帝纪》:“麟凤在郊藪,河洛出图书。呜虖,何施而臻此与!”颜师古注:“虖读曰呼。呜呼,叹辞也。”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弟不争,兄不取。作义庄,赡乡里。
【能】《廣韻》《集韻》《正韻》奴登切,音儜。《說文》熊屬,足似鹿。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疆壯者稱能傑也。《徐曰》堅中,骨節實也。又《廣韻》善也。《增韻》勝任也。《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又《正字通》順習也。《詩·大雅》柔遠能邇。又《廣韻》奴來切《正韻》囊來切,音。三足龞。《爾雅·釋魚》龞三足,能。《註》山海經,從山多三足龞,今陽羨縣君山池亦有之。又與台通。三能,星名。《史記·天官書》魁下六星,兩兩相比,名曰三能。《註》作三台。又《正字通》乃帶切,音柰。姓也。唐能延壽,能元皓,宋能迪。又與耐通。《前
【对】《唐韻》都隊切《集韻》《韻會》《正韻》都內切,音碓。《說文》應無方也。本作。《爾雅·釋言》對,遂也。《疏》遂者,因事之辭。《廣韻》答也。《增韻》揚也。《詩·大雅》以對于天下。《註》答天下仰望之心也。《書·說命》敢對揚天子之休命。又《禮·曲禮》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又》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註》離席對也。又次對,轉對。《王球貽謀錄》唐百官入閤,有待制次對官。後唐天成中,廢待制次對官,五日一次,內殿百官轉對。又當也,配也。《詩·大雅》帝作邦作對。《註》言擇其可當此國者而君之也。又對簿。《史記·李
【治乱】1.安定与动乱。《书·君牙》:“民之治乱在兹。”宋范仲淹《润州谢上表》:“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王闿运《上巡抚恽侍郎书》:“观其诚伪知其治乱,观其轻重知其兴亡。”2.谓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继絶世,举废邦,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晋葛洪《抱朴子·用刑》:“明治病之术者,杜未生之疾;达治乱之要者,遏将来之患。”《前汉书平话》卷上:“陛下圣文神武,治乱安危。”
【监】〔古文〕譼《唐韻》《正韻》古銜切《集韻》《韻會》居銜切,減平聲。《說文》臨下也。《徐曰》安居以臨下,監之也。《揚子·方言》察也。《廣韻》領也。《詩·小雅》何用不監。《箋》女何用爲職,不監察之。《禮·王制》天子使其大夫爲三監。監於方伯之國。《註》使佐方伯,領諸侯,監臨而督察之也。上監去聲,下監平聲。《周禮·天官·大宰之職》邦國立其監。《註》謂公侯伯子男,各監一國。《莊子·天運篇》監臨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又《韻府》攝也。《左傳·閔二年》君行則守,守曰監國。又《韻會小補》觀也。《魯語》長監于世。又監寐,猶